神圣罗曼史 - 莎士比亚喜剧《一报还一报》赏析
- ChocBrxwnie :3
- Dec 1, 2023
- 12 min read
Updated: Feb 24, 2024

所谓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是国人根据四大悲剧对应而得来,即我们熟知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他另一部在西方被称为最伟大最深刻的喜剧:《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却并不为中国人熟知,维基百科上甚至没有中文介绍。
《一报还一报》处处是关于死亡、生命、爱情、正义、邪恶、恩典的暗示,基本上就一部圣经的缩影。
首先,这一部喜剧名字出自圣经马太福音7章2节: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to you.)我们知道,莎士比亚不太可能是一个基督徒,他的作品里很少有宗教气息。可是,莎士比亚驾驭这部圣经题材的作品如此得心应手,显示出他才华横溢。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人物主角姓名。维也纳公爵,Vincentio,Vince在拉丁语中是胜利的意思,他象征着胜过一切的上帝。
公爵的两个代表:Escalus和Angelo。Eacalus是个希腊名,象征着智慧的老绅士;而Angelo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天使”。
品德败坏、恶行昭彰的Lucio,暗指Lucifer,堕落天使,即恶魔撒旦。
Isabella,这个贞洁的少女,则象征着纯洁美丽的教会,是上帝神圣罗曼史的配偶。
剩下的诸如妓院女老板Overdone,浪荡公子Pompey(庞贝)、Froth(泡沫)这些喜剧人物配角,就不一一解释了。
故事梗概如下:
公爵不知什么原因要离开维亚纳,把主持正义、生杀予夺的权力交给了Escalus和Angelo,前者年高睿智,推荐为人正直无私刚毅的弟弟Angelo掌握实权,自己为辅。
维也纳当时风俗败坏,非常堕落,剧中Escalus和Angelo掌权后,一改公爵宽容、松弛的统治下态度,拆除妓院,严惩淫乱。
富家子弟Claudio与女子Juliet发生婚前性行为导致后者怀孕,被控通奸罪(fornication)。Angelo严正执法,要判处Claudio死刑,虽经Esalus谏劝,Angelo执意要公正廉明,不为所动。
Claudio的好朋友Lucio知道此事,为了搭救前者,便鼓动其妹Isabella去Angelo那里求情,因为即将成为修女的Isabella贞洁美丽人人皆知。Lucio认为她可以软语打动Angelo。
在Lucio的花言巧语鼓励下 ,Isabella和他来到Angelo那里求情。
起初,在Angelo义正词严的宣告之后,Isabella认为她哥哥罪有应得,打算放弃,但经不起Lucio在一旁煽风点火(撒旦对夏娃也是如此。)她施展口才,不但据理力争 ,还上升到慈悲、正义的高度 ,稍稍软化了Angelo。
下面引用一些她对白中的精彩片段:
Who is it that hath died for this offence? There's many have committed it.
(犯过此罪的人很多,有谁因此被处死?)
O, it is excellent To have a giant's strength; but it is tyrannous To use it like a giant.
(拥有巨人的力量固然好,但是像一个巨人,即圣经里与犹太人争战的蛮族,那样行使它就太暴虐了。)
If he had been as you and you as he, You would have slipt like him;
(这是西方伦理的黄金法则--如果你想要别人如何对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Angelo不过也是一个人,也会犯错,应该换位思考。)
Not the king's crown, nor the deputed sword,
The marshal's truncheon, nor the judge's robe,
Become them with one half so good a grace
As mercy does.
(王冠、御剑、警棍、法袍都不比慈悲更善。)
We cannot weigh our brother with ourself。
(我们不能用自己来评判我们的弟兄。这也是典型的圣经话语体系。)
然而,尽管稍微软化,Angleo还是意志坚定要处死Claudio,如他说:
I show it most of all when I show justice。
没有正义,所谓慈悲、善、黄金法则,等等,都等于零。说实在的,这句话无论在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那里,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追求正义,对很多人而言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但是Isabella在魔鬼的唆使下,继续争辩求情,在她最后要求Angelo扪心自问后,后者几乎无言以对,要求给他时间思考一下。例如这种直击心灵的质疑:
Go to your bosom;
Knock there, and ask your heart what it doth know
That's like my brother's fault: if it confess
A natural guiltiness such as is his,
Let it not sound a thought upon your tongue
Against my brother's life.
(去问问你的内心;
敲击那里,问你的心知道还有什么
像我哥哥那样的的过错:如果它承认
有一种像他一样天生的罪过,
就不要让它在你的舌头上发出
剥夺我哥哥生命的念头。)
她知道她哥哥与Juliet是两情相悦,只是因为环境原因没有成婚。她认为男欢女爱是人的天性,性本身无罪。
Isabella的言语,不但软化了Angelo,还产生了一个副作用:让这个刚直不阿的道德法官爱上了她。
尤其是当他要离开时,Isabella一句貌似非常暧昧的话,成了他堕落的诱惑之源:
Hark how I'll bribe you: good my lord, turn back.
with such gifts that heaven shall share with you.
(好大人,回来,让我贿赂你。... 让我与你分享天赐的礼物。)
显然,Isalbella所谓的分享,指的是她这个立志要献身于信仰的童贞女的祷告,而一贯品行庄重的Angelo,同时产生了爱和欲望。
What's this, what's this? Is this her fault or mine?
The tempter or the tempted, who sins most?
Ha! Not she: nor doth she tempt: but it is I
...
What, do I love her,
That I desire to hear her speak again,
And feast upon her eyes? What is't I dream on?
...
With all her double vigour, art and nature,
Once stir my temper; but this virtuous maid
Subdues me quite...
(怎了了?怎么了?是她的错还是我的?
诱惑者还是被诱惑者,谁犯了更多的罪?
哈!不是她:她也没有诱惑:而是我
...
我爱她吗,
我渴望再次听到她说话,
并沉醉于她的眼眸 ?我在梦想什么?
...
用她所有的双重力量,技巧和天资,
激起了我的性情;但是这位贞洁的少女
彻底征服了我。)
在爱情和欲望的驱使下 ,他想了一晚上,要求Isabella用她的童贞来换取她哥哥的生命。
Let's write good angel on the devil's horn:
'Tis not the devil's crest.
(让我们在魔鬼的角上写上善良的天使:
这不是魔鬼的纹章。)
显然,一直品行端正的Angelo认为自己的欲望是一种邪恶。这种清教徒式的观念导致的禁欲生活方式,在欲望爆发时,却用邪恶的行为体现出来。
Isabella对这种交换,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但Angelo指责她不过是爱惜自己贞操,而不惜牺牲她哥哥的性命。这也是在欲望和德行中挣扎的Angelo为自己堕落找的一个借口,即:在道德上谁也不比谁高明。
这里二者在语言上进行了 第二次交锋,又引发了基督信仰中常见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思考。到底是灵魂犯罪还是肉体犯罪更罪过?
这些段落都是莎士比亚语言风格的特点:
Better it were a brother died at once,
Than that a sister, by redeeming him,
Should die for ever.
(一个兄弟立刻死去,
好过一个妹妹,为了救赎他,
永远死去。)
Were not you then as cruel as the sentence
That you have slander'd so?
(难道你不是和你诅咒的律法
一样残忍?)
lawful mercy Is nothing kin to foul redemption.
(合法的仁慈与肮脏的救赎不可同日而语。)
最终,Isabella无法接受这种交换,Isabella试图威胁Angelo要向世人揭露他的真面目,而Angelo自认在自己的名誉上稳操胜券。事情自此陷入僵局,Claudio貌似必死。
在旧约圣经中,人的堕落是主题,而堕落的代价就是死亡。死亡是悲剧,但这却是一部喜剧。所以Claudio不能死。
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一切有了转机。
那就是:公爵其实并没有真正离开,反而,他假装成为一个神父出现在维也纳。
这种暗示是明显不过的,公爵作为上帝的寓意形象,就像上帝从来没有离开人一样,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维也纳”,而是从”全知全能“的角度,观察着、导演着人间一出出悲喜剧。
而且,他不以本来身份公开回来,这里暗指耶稣的用意也是不言自明的。
耶稣的降临,意味着新约圣经的开始,即旧约的“律法时代”的结束。所谓律法,就是摩西十诫,这是神颁布的至高无上的法律。然而在旧约中,犹太人一次次地堕落,一次次受打击,又一次次地被拯救,形成一个无解的怪圈和僵局,而表达了人性总是趋于堕落,律法的惩戒无法改变这一事实的困境。
新约开启“恩典时代”。恩典时代的主题就是上帝道成肉身,以耶稣纯洁无暇的形象来到人中间。用自己的死,来拯救赎回本性有罪的人,来体现他对世人长阔高深的爱,并成因此全上帝的律法。如耶稣说,不要以为我来是要废除律法或申言者;我来不是要废除,乃是要成全。(马太福音5:17)
如何成全律法?那就是用慈悲、用爱。
而公爵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监狱探访。
这种用意太明显不过了,没有正义的社会,谈慈悲和爱都是空中楼阁。而人间正义的问题 ,都在监狱里。
他来到监狱,听到了Claudio和Isabella兄妹间的对话。知道了Angelo向Isabella谋求交换一事。
其中,Claudio求Isabella牺牲贞操拯救自己那一段话,把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描写得非常生动,这里全部引用并翻译以供读者欣赏:
Ay, but to die, and go we know not where;
To lie in cold obstruction and to rot;
This sensible warm motion to become
A kneaded clod; and the delighted spirit
To bathe in fiery floods, or to reside
In thrilling region of thick-ribbed ice;
To be imprison'd in the viewless winds,
And blown with restless violence round about
The pendent world; or to be worse than worst
Of those that lawless and incertain thought
Imagine howling: 'tis too horrible!
The weariest and most loathed worldly life
That age, ache, penury and imprisonment
Can lay on nature is a paradise
To what we fear of death.
唉,但是死去,去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躺在冰冷的障碍物中腐烂;
这种有感觉的温暖动作变成
一块揉捏的土;而愉快的灵魂
在火海中沐浴,或者居住
在厚肋冰的可怖地方;
被囚禁在看不见的风中,
并被无休止的暴吹四散于
倒悬的世界;或者比那些最坏的
还要糟糕
那些无法无天、不确定思想
幻想嚎叫:这太可怕了!
年老、疼痛、贫困和监禁
在自然面前施加的
最疲惫和最可憎的世俗生活
相较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都是一个天堂。
圣经里最多的话题,就是死亡。对死亡的思考也是人类最为沉痛的主题。在莎士比亚笔下,人生毫无的意义: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暴风雨》The Tempest
又如:
(Life)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麦克白》Macbeth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悲剧总是以死亡结束,而喜剧则总以婚姻结束。因为婚姻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即生命本身。
而基督信仰是关于生命的信仰,而基督信仰认为生命本质是喜悦、和平、希望和爱,这四大主题,所以,几乎所有基督教题材作品都是喜剧。
假扮神父的公爵听到Angelo的恶行后,并没有“天威震怒”,而是首先安慰Isabella,说Angelo不是真的要对你施恶,而是他在试炼你这个被世人所称道贞洁妇人。
事实上,公爵离开维也纳,把权力下放给Angelo,然后再偷偷回来。一方面是想用他整顿败坏的风俗,另一方面是要试炼号称正直高尚的Angelo。例如,他在假装离开维也纳去波兰之时的话:
I do fear, too dreadful:
Sith 'twas my fault to give the people scope,
'Twould be my tyranny to strike and gall them
For what I bid them do: for we bid this be done,
When evil deeds have their permissive pass
And not the punishment. Therefore indeed, my father,
I have on Angelo imposed the office;
Who may, in the ambush of my name, strike home,
And yet my nature never in the fight
To do in slander. And to behold his sway,
I will, as 'twere a brother of your order,
Visit both prince and people: therefore, I prithee,
Supply me with the habit and instruct me
How I may formally in person bear me
Like a true friar. More reasons for this action
At our more leisure shall I render you;
Only, this one: Lord Angelo is precise;
Stands at a guard with envy; scarce confesses
That his blood flows, or that his appetite
Is more to bread than stone: hence shall we see,
If power change purpose, what our seemers be.
我感到害怕,太可怕了:
因为给予人民自由空间是我的错误,
而我因此而打击和伤害他们,
那将是我的暴政:因为我们吩咐这样做,
是因为邪恶的行为得到了默许,
而不是惩罚。因此,的确,神父,
我已经赋予安吉洛这个职责;
他可以以我的名字伏击敌人,
而我的本性却从不在战斗中
诽谤他人。为了看到他的统治,
我将像你们修道院的一位兄弟一样,
拜访王子和百姓:因此,我求你,
给我提供修道士的服装并教导我,
我如何表现得
像一位真正的修道士。关于这个行动的更多原因,
在我们更有空闲的时候我会告诉你;
只是这一个:安吉洛勤谨而一丝不苟;
热心警惕;几乎不承认
他的血液在流动,或者他的欲望
是面包而不是石头:因此,我们将看到,
如果权力改变目的,其面目什么。
显然,公爵认为,安吉洛之所以正直刚毅,是因为没有权力试炼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所以他要用权力来试炼他。
关于试炼,我们又联想到圣经里最著名的一书,《约伯记》Book of Job。因为这又牵涉到基督信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邪恶困境“The problem of evil。一个万能至善的上帝,会允许邪恶存在呢?但是邪恶确实存在,因此,要么上帝不是万能的,要么上帝不是善的。
约伯是个被公认虔敬上帝的人,但是撒旦(试炼者,诱惑者,恶魔)却对上帝说,约伯其实没有什么信心,如果不是你加恩惠给他,他绝不会敬拜你。
于是就有了约伯受试炼的精彩篇章,其中,撒旦安排下各种悲剧情节,让约伯失去了几乎一切:财富、子女、健康。最终,经过试炼,我们发现约伯虽然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但是他却坚信来自神的“惩罚”必然有其道理,而不敢责备上帝冤枉自己。
上帝作为无比完美、至善、全能的宇宙主宰,逻辑上不可能冤枉任何人。
所以,约伯所受的苦难,即他所遭受邪恶的折磨,必然有其原因。一,要么是他自己确实犯了罪过,二,要么这是一种试炼。要知道,圣经里神的试炼是无处不在的,耶稣在山中禁食祷告40天,撒旦也是三番五次地试炼他。
而且,这种试炼是上帝允许的邪恶存在的源头是撒旦,但却是上帝的安排。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目的。这样就解决了“邪恶困境”问题。
例如”约伯记里开篇就说,当上帝问恶魔撒旦,“你从哪里来?”,撒但回答说:“我在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约1:7)
撒旦在地上游手好闲,专门无事生非,诱人犯罪(所以他被称为引诱者),但这是上帝所知道的,也是被允许的。因为上帝作为造物主,关心的不是个体的人,因为个体的人总是堕落的,又因为堕落总是要死的,但生命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结束。上帝关心的是整个人类。邪恶的存在,是为了让有自由意志的人通过苦难和罪恶,最终凭理性和自由走到上帝面前。
显然 ,“邪恶困境”从圣经的角度来讲不是一个问题,而非基督徒用“邪恶困境”来责难,则是因为对基督信仰的无知或者误解。
回到剧情。我们看到Claudio在生与死之间挣扎:
To sue to live, I find I seek to die;
And, seeking death, find life: let it come on.
寻求生存,我发现我寻求死亡;
而在寻求死亡中,找到了生命:让它来吧。
也许是因此,慈悲的公爵向Isabella宣称,Angelo不过是要试炼她的贞洁,于是他提出一个“狸猫换太子”的计划:
让Isabella假装同意交易,却暗中让被Angelo抛弃的未婚妻Mariana去幽会。而Mariana也一直想成为Angelo真正的妻子,一定会同意。这样可一石三鸟。
一切安排妥当。不料越来越堕落的Angelo仍然要处死Claudio,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罪犯却恰好因病死去。于是公爵提议用死去的罪犯的首级代替Claudio,拿给Angelo看。
但是,他并不把真相告诉前来打探Claudio消息的Isabella,好激起Isabella的愤怒,让她到即将公开回到维也纳的公爵面前去伸冤。
公爵提前把自己回来的事情通知维也纳, 并安排所有人到城门迎接他,在那里,他将要进行赏罚决断。这显然又暗指着上帝的最后审判。
最后一幕所有人物登场,Isabella以及和她一起来伸冤的Mariana,Lucio,Angelo,Escalus,狱卒,官兵等等。
在那里,Isabella激愤地指控Angelo是个伪君子、通奸犯、杀人犯、等等,十恶不赦。
在Mariana的辅证下,也通过公爵公开自己扮成神父的经过,澄清一切事实,Angelo愧疚地承认了自己的罪恶,只求速死。
然而,Mariana和Isabella却为他祈求。于是 ,假意要惩罚Angelo的公爵并没有定他的罪。因为这一切都是安排。Claudio并没有死,Angelo也没有玷污Isabella的贞操。
最后,公爵指定Angelo和原配未婚妻Mariana成婚,并要求Lucio和妓女结婚,以惩戒他的各种罪行。(Lucio不但是妓院常客,还到搬弄是非、作恶多端,而且剧中他多次造谣亵渎公爵,这里暗示着罪恶是撒旦与巴比伦妓女联姻的后代。)
同时,公爵自己也向Isabella求婚。
整个剧本在婚姻的喜剧气氛中结束。正义最终以恩典的形式得到体现,而在基督徒的信仰中,正义和恩典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东西,没有正义,爱是盲目的;没有爱,正义是残酷的。上帝的最后审判就是正义和恩典的集中体现。
同时,公爵和Isabella的婚姻,也暗示着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
上帝最后将和他的教会“联姻”,成为一。这也是为什么基督徒把整本圣经当成一部“神圣罗曼史”来读的原因。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