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汉字简化之我见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Aug 23, 2023
  • 5 min read


看過George Orwell的著名政治寓言小說《一九八四》的人都知道,在以Big Brother同志為核心的Inner Parter的英明領導下,Oceania國(大致包括英、美、北非地區)開展了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的文字改革運動。新發明的語言系統叫做NewSpeak,大致也是中國漢字簡化的搞法。但Newspeak語言系統以文字簡化為手段,純凈人的思想為最高目標,其字典編撰人曾得意洋洋的宣稱,一旦Newspeak系統完善,“Thought Crime”(即我國良心犯之類)將不復存在,因為文字被凈化,大腦被洗白,Thought Crime將無可表達。


  《一九八四》成書于1945年,而我國的文字簡化運動正式肇始于新朝成立之后,四批簡化字于1956年頒布。二者之間雖毫無瓜葛勾連,但時間上如此吻合,讓人不禁唏噓。


  我國漢字簡化思路,不外乎兩種:其一,簡化筆畫寫法,將古漢字與新漢字一一對應。其二,選擇古漢字中發音相同然而筆畫較簡單者,做為通字,以廢其馀。


  思路一,我認為是比較好的。如愛情的愛字,今字中無心,少了4筆畫,且代以友字,望文生義,無損其本。又如讓字,今字從言從上,意音俱全,而省略19筆畫,且今人無因让而不識讓者。(此處存惑:既然讓字如此簡化,為何不將鑲牙之鑲字亦做此簡化為钅上?想起街上常常看看到“让牙”二字,讓人啼笑皆非。)此種簡化方式,有從草書的寫法的方法,如云爾之爾,古人急筆之下,寫成今字之尔,如今正式采用,省去10笔画。如今許多字都是如此簡化而來,是漢字之發展,不可看作是對傳統的閹割。如惡、變、钅、為、興、蠻、繼、鹵、馬、數、長等。

  總之,思路一以去冗筆為要旨。如去多余部首的愛、氣、隸、離、準、時、盤、親、殺、奮、踴、墮、條、蟲、飛、號、霧、懸、壓、業、雖、糞、嶺、儽、懇等,最為常見;又如去多余筆畫的傘、齒、嗇、參等;還有改寫字某部分成為筆畫較簡的新字如罷、幫、臘、壘、聯、憐、劉、難、齊、雙、獻、鹽、歐、繼、龜、達、繭、轟、賓、蠶等等,這里有將某些較繁的字部用同音的字部代替的技術手法如讓、燈、斃、礎、補、禮、鄰、釀、艦、認、艷等等。


  去冗的意思,在亟待提高人們認知能力的貧瘠時代,是有其合理性的。只是技術上仍可商榷,如:為何讓簡而鑲不簡?略去的部首是否有違漢字六書的造字法?如縣字,首倒而系,斬首掛起來示眾的意思,與懸同義,后來才引申為縣令知縣的縣,今去其重要偏旁系,造字之意頓失。又如飛字,是群鳥于飛的意思,今簡化成一鳥而飛,境界大減;又如貝字,實在筆畫不多,簡之無益,于象形有害,且徒增字版。又如鳳字,簡化成凤,伤意;又如買賣,簡化筆畫不多,但害意卻相當嚴重;等等,重要部首被刪改,從而對原意產生傷害的漢字,略舉如下:聲、鑿、獸、幫、從、贓等等,但是兩害相權,也是無奈。當然,也有很多簡化得好的,如龜、塵、雙、氣、字,簡化之后,居然比正字更為韻味。


  第二種簡化方法,主旨在去冗詞,此法受人詬病最多,因為這種方法,把兩個完全不同的字用一個字來表達,易造成誤解。如后後二字:后者,皇天后土、皇后之后也,與後來先後之後,絕對不能通用的,今統一采用后字,害莫大焉,且俊、踆均在,為何獨廢後字?又如面麫二字,前者與糧食無關,臉部而已,今與麫同,怎不让人费解?再有里裏二字,里,鄉里之意,而裏,會意衣內,如“綠衣黃裏”;還有云字,有雨無雨,意義相差何止千里?簡云電而雪雷霜猶存,甚為不平;發髪二字,簡化得也很不好,后者為頭髪之意,與發起、出發何干?丑醜二字簡化,也未見好處,魑魅魍魎今猶在,何獨不容一個醜字?又彌瀰的簡化,總覺得過猶不及,有水無水,用法有別。這一類的簡化還有:复復、才纔、冲衝、淀澱、谷榖、斗鬬、丰豐、伙夥、几幾、价價、余馀、征徴、于於等等。這些字的簡化是把已有的字拋棄,久之大家就不會認識這些漢字了,或者不知道它的正確含義了。


  但無論如何,漢字簡化,還是有相當可取之處的,提倡傳統文化的人,將之視為對傳統文化的閹割,這種態度實在是不對的。因為漢字總是在不斷發展的,所有變化,均有為某種便利而自然演進的成分在,我新朝不過是順勢而下,只是難免有過猶不及的弊病。


  《一九八四》中Newspeak字典編撰者因為在詞彙中再找不到god韻的詞(英語中只有區區12個字為God韻,與我天朝大國比較文字,相差實是蠻夷之極),堅持原則地用god這個為尊者諱的詞語為韻,導致犯下Thought Crime,被打入死牢。審美產生多樣化,然而反諷的是,他編撰的Newspeak字典卻有一種莫名的簡單美:有了good的存在,許多字都不過是冗字,比如bad,可以寫成ungood;很好,優秀,則可以寫成plusgood,plusplusgood。簡化成這樣,實在是當得起恐怖二字,這是電腦的審美,不是人腦的審美。機器是奴隸,人才是倮蟲之長,人類可以沒有電腦,但是可不能沒有莎士比亞。


  繼承傳統文化,恢復正體字,其實用意也未必不好,特別是現在文字,均在電腦下寫成印就,打出一個繭字,與打出一個茧字,毫無區別。(但繭字卻讓人聯想起葉下蠶蟲吐絲自縛的意味,這簡直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幅畫了。)所以恢復正體字的呼聲,泛濫於Internet,實在是情理之中。


  且,恢復正體字,也不意味著文化上開歷史倒車,畢竟簡化工作还有不足之處,尚有通融馀地,退一萬步,即便恢復正體,也還是新時代的正體字,那些早就無可表達的字彙,也用不上了,自然會被歷史淘汰。如貳字,臣不事二主的意思,如今廿一世纪,自由平等思潮,早已滥觞,奴役虽尚存於体制内,但也不会长久了。将来貳字,恐怕只会存在於故纸堆里,於语言,於文化,又有何妨?


  再者,用簡體字印就的東西,如今竟無足道者,而可厭可恨者不可勝數,文化的悲哀導致文字的悲哀。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文字,竟然成了專制極權的幫兇,所以人心冷如此,頓起廢簡复正之意,自不待言。


  然而,畢竟人類的任何一段歷史,都不容抹殺,漢字簡化這幾十年的功過是非,自有公論。學習正體字,也確實有助於我們欣賞古代文學、了解古代歷史,作為個人行為,對生活十分有益。但是如果要從體制上恢復正體字,則弊大于利。試想這么多書籍、資料要處理,教科書也要重編,區區臺灣一個正名運動,改一個名字,要耗費新臺幣千萬計,我們整個體系都要改,耗費又不知多少。納稅人的錢,是不能亂化的。


  已經生下來的孩子,總不能因為他有些地方長得醜,就把他塞回娘肚子里去吧?因此,為今之計,只有學簡識正,在大陸就用簡體,在臺灣香港就用正體。有人認為這加重了人識字的負擔,其實也未必,簡體正體,稍加學習,都不難掌握。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