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你的好奇心
- ChocBrxwnie :3
- Apr 21, 2022
- 3 min read

在所有的杀人动机中,最令人不值的当属杀人灭口了。当凶手举起枪,冷冷地丢出一句:“你知道的太多了。”的时候,我想,被毙的人肠子都要悔青了----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
这也是我最想要问每一个人的一句:“你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
很多人说,好奇心,是驱动这个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科学家们为了拓广人类的视野,向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发射了无数次飞行器、探测仪、搜寻电波。还有一些科学家,终其一生守候在射电望远镜、微波接收器等设备上,期待有一天会受到未知世界发来的信息,好让我们了解到宇宙另一个地方发生的一切。
可是,仅仅在银河系中就有2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而银河系只是宇宙中超过1000亿星系中的一员。我们在探索未知文明上,至今一无所成。何况,宇宙边际至今没有被发现,从理论上来讲,宇宙是无穷大的,即便你找到了宇宙中的一支智慧生命,可是又能如何?结果无非是你又要去找另一支。如此等等,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从小的方面说,好奇心是人成功的基础。一个孩子的简单问题:“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可以让物理学家拉曼获得诺贝尔奖。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评价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为什么落伍了时,说:“他已经没有好奇心了。”
诚如伯克所言,好奇心是人类最单纯、最原始的感情。多少次你抬头仰望美丽的星空,你没有暗自赞叹宇宙的神奇与奥秘?多少次你看到满月中清晰可见的桂花树,心里便激起微微的涟漪?
在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中,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意思是四十就应当不疑惑了,没有什么好奇的。实际上呢,人哪怕活上几万年,他所知道的,相比于无穷的宇宙而言,基本等于零。世界那么大,一个人40年积累的知识,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实在没有资格“不惑”。或者你说,40岁时候,知道的东西足够了,像罗素那样,没有好奇心,不想再在事业上有突破了,幸苦了前40年,后40年该享福了,那就另当别论。
好奇心,驱使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旅行、去探险。怎么能够杀死好奇心呢?没有了好奇心,我们是不是就要停止这一切呢?这样生活的不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吗?
或者说,没有了好奇心,我们不再读书、学习、旅行、在手机上刷屏,恐怕要错过很多。可没有人会停下来想一想,无论你如何学习、探索、研究、旅行、刷屏,总会有无数你必定错过的、不知道的东西。你的好奇心是不是很反讽、很荒谬呢?
人类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未知总是无限的,拿有限与无限相比,总是等于零。所以庄子悲哀地长叹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何必把有限的一生,浪费在一个终究将不能达到的“无限的事业”上?
“学海无边,回头是岸”并不是一种庄子式的犬儒主义。而是一种智慧,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因为书读到理想的境界,就是无书;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基督徒说,认识上帝是智慧的开端,其实就是这种态度的体现。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是这不要紧,因为我们知道谁知道,而我们只要像卢梭那样,对上帝的安排表示满意和谦卑就行了。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常常喜乐,一无挂虑。这难道不是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吗?
在我看来,不再有好奇心,也还因为你做好你已知的事情,其实足够你花去你所有的时间。
问问自己,你对父母了解多少?对爱人了解多少?对孩子了解多少?对自己了解多少?如果你不把时间花在这些东西上,你去读鲁迅、郁达夫的文章,了解袁世凯、杨度、林徽因这些人的野史轶事,在网站上茶馆里皇帝不急太监急地讨论国家大事、指点江山,除了卖弄和虚荣,还有什么意思?
在我偶像王怡的文字里,知识性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什么都没有记住,最后只记住了其中一句:“做一流的丈夫、二流的父亲、三流的作家。”此话常常让我想起来就汗流浃背,作为作家,王怡已经是中国的一流人物了,那作为丈夫和父亲,真不知是哪一流呢?我真替所有中国女人羡慕蒋蓉有这样的好老公。
说实在的,与其天天追求知识、经历,不如把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和事了解透;与其有一天因为知道得太多而“心力交瘁”,不如先杀死你的好奇心,而让爱心丰满且洋溢。
欧阳京
2022年4月21日 于墨尔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