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劳动价值论:剥削与正义
- ChocBrxwnie :3
- Mar 7, 2022
- 10 min read
Updated: May 7, 2022
正如功利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也有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功利主义的微观理论如帕累托原则描述了个人交易如何进行的,如果我们让个人自由地进行交易,随着时间的发展,宏观上就达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或者至少,我们期待它达到权利和效益的统一。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亚当斯密笔下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即,尽管每个人并没有意识去将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只是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更高的位置,但是这种集体的自私行为却产生了一个良好的整体效果。
宏观上,马克思也有这种“看不见的手理论”,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里,某种程度上,每个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行事,动机上尽管冲突,整体后果却是没有人意识和预想到的。唯一的区别的是,马克思这种“看不见的手理论”不完全是良性的,结果一开始也许很好,由于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变得恶性了。不过,这是下一个话题,今天将着重分析他的微观理论,即资本主义如何产生利润的。
我们曾说过,启蒙思想家最重要的考量有两个,一是将个人自由视为最高的善,二是将政治基于科学而不是传统、宗教、或者自然法基础之上。我们来看看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马克思在这两点上有哪些预设原则。在他批评黑格尔的门徒费尔巴哈的书《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他写下关于个人自由理想生动而著名的片段:
Further, the division of labor impli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erest of the separate individual or the individual family and the communal interest of all individuals who have intercourse with one another. … The division of labor offers us the first example of how, as long as man remains in natural society, that is, as long as a cleavage exists between the particular and the common interest, as long, therefore, as activity is not voluntarily, but naturally, divided, man's own deed becomes an alien power opposed to him, which enslaves him instead of being controlled by him. For as soon as 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comes into being, each man has a particular, exclusive sphere of activity, which is forced upon him and from which he cannot escape. He is a hunter, a fisherman, a shepherd, or a critical critic, and must remain so if he does not want to lose his means of livelihood; while in communist society, where nobody has one exclusive sphere of activity but each can become accomplished in any branch he wishes, society regulates the general production and thus makes it possible for me to do one thing today and another tomorrow, to hunt in the morning, fish in the afternoon, rear cattle in the evening, criticism after dinner, just as I have a mind, without ever becoming hunter fisherman, shepherd or critic. This fixation of social activity, this consolidation of what we ourselves produce into an objective power above us, growing out of our control, thwarting our expectations, bringing to naught our calculations, is one of the chief factors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up till now.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让人为了生计而局限于一些专门的工作,从而失去了自由,但在理想社会里,人们早上打猎,下午捕鱼,黄昏牧羊,晚饭后文艺评论,而不用去专职做渔夫、牧人和评论家。
如在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原理》里描述的那样,一些人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拉金属线,一些人花一辈子去做针头,等等。马克思认为,一旦有了劳动分工,自我就被异化了。只有在资本主义历史性注定地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之后,劳动分工被完全消除,我们才是一个个完整的个人。(笔者注:不用说著名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在生产线上的精彩表演,在澳大利亚电影里《Max and Mary》里,就住我家附近的Mary,现实生活中她的父亲就是在茶包生产线上,可悲地花一辈子的时间给茶包贴标签,直到退休。)
这种状态如何达到,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理论要阐明的。
显然,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是关于自由,而不是关于平等的。即每个人的自由是整体自由的基础。
然后,我们来谈马克思的科学观。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力量的合力驱动的,这就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即有方向性,也有阶段性,而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发展的最终结果。例如,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的之间矛盾导致社会的变迁,最后我们看到资产阶级的诞生,形成了资本主义 ,然后工人作为阶级出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最后导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等等。
显然,这是一种还原主义者或者说简化主义者(reductionist)思维方式,就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克林顿的竞选口号一样:“一切都是经济,傻瓜!”(It is the economy,stupid!)
即便不是全部,政治上发生的大部分具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都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无论人们同意不同意、理解不理解这一点,都无关宏旨。
其次,马克思在“自我阶级意识”和“阶级本质归属”(class-for-itself and class -in-itself)两种概念上做出了鲜明的区别。很多人认为马克思是反个人主义的,例如,马克思理论总是注重于阶级和阶级冲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很肤浅的阅读。著名的学者Jon Elster在他很多书里指出,马克思实际上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对阶级的定义也是以个人与生产模式的关系为参照的。例如,是什么让你成为工人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这时,你需要看一个人是不是必须出卖他的劳动力来谋生。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工人阶级。
你也许会说,我在银行上班拿工资,对外面我都可以说自己是个banker,(笔者注:banker可以翻译成银行家,也可以翻译成从事金融业的人),我住一着一栋两层楼的房子,开着高档车,我可不是什么工人阶级。
马克思的答案就与“自我阶级意识”和“阶级本质归属”有关。你也许没有自我阶级的意识,但是这不影响你的阶级本质归属。尽管你不懂自己在劳动分工里的客观位置,因为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脑力劳动也是),所以你就是工人阶级。这是阶级本质归属决定的。而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也是这种阶级本质归属意义上客观的阶级冲突,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作为一个乌托邦思想家,马克思认为让共产主义革命与历史上其他革命本质上不同的一点是,工人阶级会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归属,即“自我阶级意识”和“阶级本质归属”成为同义词,他们理解自己在劳动分工中的客观位置,而有意识地去建设新秩序。而以前的社会革命中,自我阶级意识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可见的手”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历史结果是许多个体为自己利益奋斗而产生的副产品,而不是有意识的设计。
不过,你也许会说,是啊,听起来不错,但是这都是19世纪的古老概念,现在已经人们的生活完全不同了。很多拿薪水的人,也有投资,股票、房产、债卷等等,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同时又是资本家呢?即便你没有投资,你的退休金在基金管理中心那里,那些基金都是用在投资上,那你是不是既是工人,又是资本家呢?马克思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二元对立是不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呢?
马克思的回答是,你是不是工人阶级,要看你是不是必须为别人工作才能生存。(笔者注:如果你达到了财务自由,意味着你不必这样才能生存,你可能为了兴趣或者什么别的而继续工作,这时你就不是工人阶级了。)那种不得已的力量才是决定因素。如果你有足够的股票,可以让你不必工作就可以生存,那你就是资本家。
这种“自我阶级意识”和“阶级本质归属”的区别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理论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回到洛克。如果你仔细读《政府论》下篇第五章,你会看到洛克在他的财产理论里,非常强调“创造理念”,他经常简单地断言,产品的大部分价值来自于劳动,有时他说90%,剩下10%来自于自然资源,有时他说99%来自劳动。但是洛克并没有一个详细的机制来描述劳动如何创造价值的。而17,18世纪,有三种价值来源理论,土地价值论,贸易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也正是马克思继承并发展的,但他的理论比洛克、里卡多和亚当斯密更为精致。
马克思首先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Socailly Necessary Labor Time(SNlT):SNLT is defined as “The labor-time required to produce any use-valu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normal for a given society and with the average degree of skill and intensity of the labor prevalent in the society.”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给定社会中,社会主流平均劳动技能和强度决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产品正常的劳动时间。
(笔者注:比如我与我一个朋友都喜欢修理汽车,但是我和他有区别,我是修好即可,而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不但要修好,而且要弄得更全新一样才放心。问题是如果修好的车要卖掉,如果车型号年代品相差不多的话,不知道内情的人不会付更高的价钱去买他修好的车。所以,从产品交易的角度而言,他在上面花的时间就是非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东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几个要素是,平均劳动技能和强度,以及利用现有的技术。如果你不能利用已有的技术,那么你必定会用更多的时间,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价格会更贵,在一个竞争的市场里,价格贵的会被便宜的同样产品挤出市场,从而消失。显然,马克思的理论模型基于一个完美的竞争性市场,在他看来,至少最初的市场是完美竞争性的,至于后来发展为垄断市场,那是后话。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要进一步分析劳动价值论,我们还要分析马克思的另一个概念:劳动剩余价值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力是交换价值或者说新价值的唯一源泉。本质上说,这就是洛克的“创造理念”。洛克也许会说商品价值的90%来源于劳动,但是马克思认为是100%,即所有的交换价值都来源于劳动。
马克思这里想要表达两个意思,一、所有商品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而劳动力象其他商品一样,也有其价值,即工资。二、工人的工资是由“生产”工人的成本决定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由工人生产的产品价格决定的。一个医生的工资比一个清洁工高,是因为培养教育一个医生的代价大。一个顶尖职业足球运动员如梅西的工资是几千万,无论梅西本人和他的家人教练花多少劳动时间,他都不可能值得这么多钱。这是因为梅西背后由成千上万的普通失败者,他们的成本都让因卓越而成功的梅西称为受益者,现代市场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在录音机发明之前,一个不错的歌手,在本地剧院就可以干得不错,但是到了唱机时代,听了帕瓦罗蒂的唱片之后,谁还会去花钱听那些普普通通的本地歌手?甚至连排行第二第三的歌唱家收入也会大大下降。谁都知道,这就和买彩票一样,竞争越激烈,竞争对手越多,成功者的收益就越大,因为失败者都成了成本。
而劳动力商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交换价值或者说新价值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还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可变资本就是工资,其他一切都是不变资本。为什么工资是可变资本?因为经验表明,工资总是趋向于最低化。马克思做了很多经验假设,这一个是他做得最准的。他的意思是,因为资本主义里总有失业者,他们的就业竞争(商品价格竞争)导致工资总趋向于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subsistance)。西方的工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产生的,以便与资本家进行协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那么这导致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最低工资?马克思认为这有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笔者注:西方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和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大不一样的。因为生活水平和习惯导致的生活成本不一样,中国的民工可以睡地板、吃盒饭、与家人分居一年半载,等等,美国人显然很难做到这一点。现代澳大利亚人没有一辆车的话,基本上就连工作都成问题,而19世纪英国工人还在为工作10个小时还是14个小时而奋斗。)
在竞争市场里,失业者作为就业储备军,是导致工资最低化的原因。
让我们进入马克思的微观理论领域,来谈谈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以及剥削率。
例如, 假设棉花工人工作的前四个小时创造的价值,就足够支付这个棉花工人的工资,那么,如果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的话,他剩下的六个小时创造的就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又提出的剥削率的概念,在这里就是说6个小时比4个小时,1.5。显然,这六个小时的价值不都是利润,因为资本家还有很多其他成本。
出于竞争,另一个资本家觉得工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太少,他说,从今天开始大家工作11个小时。由于工资按马克思的假定不变,工人会说不行,这时失业者会抓住工作机会取代那些工人。于是剥削率变成了7/4,1.75。这样一来,这个资本家就有希望降低他的产品价格,而取得同样的利润,从而赢得竞争,前一个资本家则有可能陷入困境。人们往往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家会害怕工人,其实不是的,马克思理论里,资本家最大的敌人是另一个资本家。如果你可以安全地让你的工人多工作一个小时,你就会去做,否则你就会破产。这就是马克思笔下的绝对剩余价值。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为了争取10小时工作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就是为了降低剥削率。
考虑到一天总共才24小时,而工人总得休息,延长工作时间起到的作用,总是有限。所以,资本家总是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采用纺织机,此时如果工人的工资可以用3个小时的劳动创造来应付,那么剩下7个小时就是剩余价值,同样工作10个小时,剥削率却是7/3,2.3。
一个资本家引入纺织机,那么其他资本家不得不效仿,否则他会破产,于是纺织机成为标准生产工具,资本家们又取得了同样的剩余价值,不过由于增加投入了不变资本,他们的利润率下降了。然后,另一个提高生产率的发明又进入了资本家的视野.......周而复始,资本主义的生产率就越来越高。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假定某个资本家试图增加剥削率,他给工人两个选择,要么延长时间到11个小时,要么他引进纺织机械但工作时间不变。工人的选择肯定是后者,但是后者的剥削率却更高。难道工人宁愿接受更不公平的交易?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要如何回答,我们留待下一讲。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