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马克思主义挑战
- ChocBrxwnie :3
- Mar 7, 2022
- 10 min read
Updated: May 6, 2022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要谈的第二种启蒙思潮,在一些学者眼中,与密尔的思路本质上对立,即,它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基本假定。也就是说他们在关于这个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上,完全不兼容。
但是,这种观点是方向错误的。同样作为启蒙传统,他们其实有相同之处,例如,他们都把政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且他们都把个人自由看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政治原则。
马克思致力于一种基于科学的政治理论。如当你读到他对蒲鲁东主义和对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的攻击时,他总是攻击他们的思考方式不科学,说他们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感情用事一厢情愿。当然,他的科学理论和早期启蒙思想家边沁或者成熟启蒙理论家密尔的科学观不尽相同。马克思的科学观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materialist concept of history),用他极为难懂的另一个术语,就是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辩证唯物主义来自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所谓辩证意思是,当历史上出现一些变化时,这种变化也带来一种逆流阻止这种变化的发展,这两种力量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新的局面。黑格尔著名的术语在这里是:正题(Thesis)-反题(anti Thesis)-合题(synthesis)。相当于,变化---逆流---对立统一,例如,农奴社会向基于市场的社会发展,但是基于市场的社会发展也遇到阻力,最后形成一种新的工人阶级社会。然后,工人阶级又成为一股新势力(正题,或者说变化),也带出来它的逆流,(或者说反题),最后二者又形成一个新统一。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在黑格尔眼里,社会的曲折发展最后将终结于当时的普鲁士帝国的样子--即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发展形式。
不过,马克思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黑格尔有本质的区别,他认为历史的曲折的发展路线不是被正题反题和合体这样的理念驱动的,而是被物质利益驱动的。 所以马克思称自己的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谓唯物,就是物质利益了。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其他诸如文化、信仰等东西,在马克思眼里都是不太重要的的上层建筑,重要的是驱动一切的经济利益。要理解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首先要理解经济体系。
显然,这和边沁密尔等人注重理念的方法本质上有着不同,尽管他们不是黑格尔主义者,边沁和密尔认为用功利主义的理念来塑造组织社会是可行的。马克思则认为这是一个完全荒谬的主意,马克思认为一切都必须从经济入手,你首先要了解那些经济结构中的动力,以及其中的矛盾和可能性,然后你才能理解政治的一切。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首先应该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与一般的观念相反,马克思是不反对资本主义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经途径,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它的创新能力、动态平衡和生产模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峰,没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象前苏联那种农民社会的苏维埃革命,在马克思眼里绝对是不值得同情的,他会说这是完全早熟的变革,没有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虽然不反对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掘下了它自己的坟墓,或者说锯断了它自己坐在其上的树枝。资本主义内部的基本矛盾,也正是使它具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模式和机制的东西,最后将会把它自己颠覆。马克思试图理解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成熟和自我毁灭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即唯物主义,基于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或者其他的比喻,如骨骼和血肉,等等。其核心思想是物质关系塑造了社会的一切。
马克思主义专注于科学理论这一点,大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一点则让大部分人不解。在很多人眼里,马克思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他只关心平等。但这是全然错误的。当我们介绍他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马克思提倡的是:“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你要说他是一个平等主义者,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是正确,只不过他追求的是让所有人“平等地自由”,而这种自由在大部分社会组织中都被剥夺了。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每个人都必须享有。
当我们谈到劳动价值理论时,我们将看到,驱使着马克思的一种基本思考,是真我被异化的理论,这里异化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丧失了自我,是谈不上自由的。而共产主义之前的任何社会架构,都不可能让我们维持自我。作为劳动者,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让我们的本性异化,这才是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被剥夺了自由行动的能力,除非我们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笔者注:Ray Monk主编的“The Great Philosophers : From Socrates to Turing ”一书中,把马克思这种哲学思想看成马克思最重要的人类学思想之一。)
总之,马克思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着重于科学和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与其他启蒙思想家边沁和密尔是一致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个人自由权利的第二点,我们要回到洛克。你会发现,在创造理念上(workmanship ideal),撇开其科学基础不谈,只看他关于个人权利的理论,马克思是一个真正的洛克主义者。马克思主张个人对自己有所有权,他的剥削理论的基础是人天然地拥有他创造的东西。而剥削是因为社会系统的构造剥夺了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造成的,马克思的观点也恰恰是:如果人不具有其劳动成果的天然权利,这种剥夺是谈不上的。从这种意义上,作为一个后期洛克主义者,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出于洛克《政府论》下篇的“创造理念”。不同于洛克的地方是,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理论是洛克基于神学的“创造理念”的世俗版本而已。
这种“创造理念”的世俗化,事实上正是历史上的功利主义者所致力于构建的,所以也充满了功利主义的重重困难。将来在讨论罗尔斯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点。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第一,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挑战。
马克思思想有两个阶段,即德国的马克思和英国的马克思。在德国,马克思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门徒和批评者,1850之前,他的文章基本都集中在讨论和批评黑格尔及其跟随者的理论上,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1830前后,欧洲发生了革命,王权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马克思及其信众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来临了,可是之后民主运动失败,王权逐渐得到恢复。1848年,欧洲再次发生革命,马克思又确信一个时代即将结束,1851年,革命再次遭到失败,王权又在欧洲得到了恢复。失望灰心疑虑重重的马克思开始着手系统性地研究资本主义,此时,他被驱逐出了德国,几经周折来到了伦敦,在那里他度过了他最后的几十年,在大英博物馆的地下室里写下那三卷振聋发聩却未完成的《资本论》(Das Kapital本来预计是12卷,但是他生前总共才出版了第一卷,第二、三卷是由他的朋友和共同创作者恩格斯在他死后出版。),直到与乔治.艾略特一样被埋葬在海格特公墓。
对于我们来说,最不幸的是,《资本论》关于政治学的一卷没有面世。所以我们必须从他的一些零碎的写作和《资本论》的简短章节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成熟的政治观点。我们主要分析他在放弃青年时期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快速转变的观点后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理解,即从热情洋溢的乐观主义者转变成一个成熟的悲观主义者之后的理论。
尽管我们在这里把马克思看成一个非正统的激进思想家,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学者,作为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的跟随着,他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并优化他们的理论。今天我们主要谈的,就是马克思如何继承并发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让我们试着去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只要将古典政治经济学里的基本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才是最终将资本主义引向奔溃的真正条件。
在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原理》中,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劳动分工。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有两个特点,一是将人异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劳动分工让我们去生产我们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相反,我们把一个工作分成很多部分,而这些工作部分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关。这种异化具体我们后面再谈。
第二个更重要的一点是,劳动分工是生产率的发动机。正如亚当斯密在他的书里生动描述的胸针工厂例子一样,劳动分工让平均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数千个胸针,然而如果不进行分工,这个数量可能就是几打而已。
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和里卡多的理论定下了基础,也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进一步分析定下了基调。
那么古典政治经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马克思想要解决它的什么问题?那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要寻找自然的商品价格、工资、地租、利润理论,以及其相应的市场商品价格、工资、地租、利润理论。即寻找决定这些东西的原因。
现代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也许会说,没有什么自然价格理论。(这里我们忽略工资、地租和利润,因为价格理论解决了,其他同样就解决了。)决定价格的是市场供需,除此无它。古典经济学家和现代经济学家的巨大分歧,就是到底存不存在一种自然价格理论。
为什么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存在自然价格理论?那个时候,重农主义者(Phisiocrats)和重商主义者(trade theorists)对价值从何而来辩论不休。封建地主沿袭的法国重农主义者认为价值来自于土地,而没有什么土地但富有的荷兰人则使人认为价值来自于贸易。英国的洛克主义者和霍布斯主义者则认为,价值来自于劳动。几乎所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象马克思一样都赞同劳动价值论。这当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忽视了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他们只是认为供求不是价格的全部决定因素。
供求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波动,但是供求一旦达到平衡,价格也就趋于平稳。这个平衡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古典经济学家要寻找的答案,也是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自然价格理论,现代经济学家也许会称之为“长期平衡价格理论”。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劳动价值论决定自然价格。这就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两种价格理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眼里还有第二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他们都接受一个经验事实,即资本主义里利润率总是趋于下降。而这个现象是亚当斯密、里卡多和马克思都需要解释的,否则他们的理论就一文不值。三者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需要帝国主义扩大市场来抵消这种下降趋势。
第三点,是马克思理论对资本主义理解的独特之处,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当马克思提到大写的V价值时,他就是在说交换价值、或者价格。在马克思眼里,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益或者说功用(功利主义者笔下的utility),或商品的可用性。使用价值是二进制的,商品要么具有使用价值,要么没有使用价值。它可以影响供求,但是无法决定价格,价格是劳动价值论决定的。
这把我们带到马克思的商品概念。商品是马克思笔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你为了交换而生产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商品。如果你生产粮食自己吃,这粮食就不是商品。
马克思在对待商品这个概念的态度上,有点类似于边沁对待效益这个概念----一旦认准了这个东西,便把它逻辑上发挥到极致。边沁会说:如果我的效益最大化理论是唯一正确的理论的话,那么世界会怎么样?马克思也类似地问这种问题:如果他的商品理论是唯一正确理论的话,世界会怎么样?
在马克思眼里,资本主义世界里,任何东西都是商品,包括劳动者本身。当我们分析一个工人的工资的时候,与分析亚当斯密的工厂工人生产的胸针的价格,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说,马克思在运用商品这个概念时,逻辑上非常走极端。
理解上述四个问题,是理解马克思头脑中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机制的关键。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在资本主义系统的参与者看来,资本主义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因为在参与者看来资本主义如何运作的,也许与资本主义实际上如何运作的大不一样。本质和现象总是有区别的。例如,边沁说,你也许认为自己不是被功利心驱动的,但是科学的分析告诉你,这是现实,人们很少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样,作为一个客观主义者,马克思也同样认为,无论参与资本主义的人们是不是理解它的运作机制,他已经科学地描述了它。社会主义变革与从前的所有变革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人们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并有意识地促进这种转变,去形成一种新的、不将人异化的社会秩序。
在《资本论》第一卷开篇,他基本上就是在问:“资本主义在它的参与者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了劳动分工,你往四周一望,就看见:人们生产商品,然后将它卖钱,所得则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将之消费,这是一种循环。
如果你仔细再一看,有些人和大家完全不同,他们用钱购买商品(或者购买同样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然后将它(或者劳动产品)出售,再换成钱。这是另一种循环。
如果你更仔细地看看后一种循环,你会发现这些人最后得到的钱,要比当初投入的多。马克思也和亚当斯密、里卡多一样好奇,多的这个钱,是从哪里来的?即,利润如何来的?
如果我们连利润如何来的都不能说清楚,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利润率总是呈下降趋势?
马克思《资本论》卷一中说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ney into capital has to b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immanent laws of the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starting-point is the exchange of equivalents. The money-owner, who is as yet only a capitalist in larval form, must buy his commodities at their value, sell than at their value, and yet at the end of the process withdraw more value from circulation than he threw into it at the beginning. His emergence as a butterfly must, and yet must not, take place in the sphere of circulation. (Das Kapital, pp. 268-269).
他这里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懂得利润的来源,你必须理解价值的来源。这里没有作弊,都是等价交换,工人也没有上当受骗将他的劳动力便宜地卖给资本家,恰恰相反,资本家付出了工人应得的市场价格工资。
如果你搞懂这个这个迷,在等价交换中,新的价值如何被创造,你就懂得了利润来源的奥秘,懂得了价值的来源,你就会理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以及生产效率高的原因,甚至资本主义最终垮台的原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