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玻璃的情欲---电影《芳芳》
- ChocBrxwnie :3
- Mar 8, 2022
- 4 min read
Updated: Mar 9, 2022


第一次看到鼻血美女苏菲玛索,是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当自由战士华莱士被杀时,一声凄厉的“自由”穿透城墙,宫墙中苏菲玛索扮演的王妃,泪如雨下。 《芳芳》这部电影内容大致如下:快结婚的男人亚历,遇到了活泼开放、崇尚个性的舞蹈演员芳芳,无可救药地坠入情网。一向以来,他都是生活在止水中,他未曾尝过爱情的惊涛骇浪。而在童年时母亲不停地更换性爱对象的阴影里长大的亚历,固执地认为有性的爱情不会长久,一上床什么都完了,所以他下了一个决定,他要永远追求芳芳,却永不涉及情欲。亚历用法国式的浪漫,带领着芳芳在爱情的海洋中徜徉,却从不涉及半点情欲,这叫芳芳异常苦恼,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用尽心思然后半途而废。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亚历将自己的公寓用半透视玻璃镜隔成两半,以便宜的价格租一半给芳芳,自己住在隔壁一半,终日欣赏爱人的饮食起居,洗澡跳舞,好色而不淫。 这样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一个渴望,一个犹豫;一个热情,一个理智。爱与不爱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做还是不做。一个及时行乐的观点从镜子那一边用舞蹈的方式穿越,来到这个世俗的世界----如果你爱我,就请进入我。可不幸的是,镜子的这一边,却是一个柏拉图的理念论者-----纯粹的美,只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我们可以感觉到,却无法触摸。一旦拥有,必将弃之如敝屣。 有时候,我对我们中国人表达好感的方式,总嫌不足。大多数情况下,无论男女,都是彼此敬而远之。众目睽睽之下,发自内心的拥抱,亲密,总要积郁N久,才骤然迸发。 从外国人的眼里看来,中国人多半是含蓄的。然而,这种含蓄,何尝不是一种压抑?距离产生美,亲近何尝不同样产生美?异性相恋的最初,一次牵手都让人有触电感,然后相爱、拥抱、亲吻,一次一次更亲近。 民国时期,我党派出了多多少对假夫妻,潜入敌后搞情报工作。最后假戏真做,成了真鸳鸯,不在少数。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多少从没有见过面的男女,最后还不是同样夫唱妇随,没有感情做底子,哪里经得住这世事烦恼琐屑的折磨? 每个周日的聚会,我都要面临一次文化差异的冲击。西方妇女,尤其是老人,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见面也常常要拥抱亲脸。有时候,我常常不知所措,张开伸出的爪子,最后却往往落到对方手中而不是背后。有几次,似乎要拥抱亲脸颊了,一慌张却变成了握手。以亲密开始,最终以友谊结束。 但是,从很多次经验来看,亲吻脸颊,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密感,最终发展成爱,的确是非常有效。 耶稣说,爱你的邻人,有如爱你自己。你和邻人远隔如同两个陌生的世界,如何能产生些许爱意? 我也常恨国人之间缺乏爱。冷冰冰的客套和瞬间的握手,让人敬而远之。目光间或对视之下,心里却往往在盘算和揣度,这就是世态炎凉。普通人相亲相依偎已经不可能,拥抱亲密别人的妻子,更是不堪设想。这种距离感,是我们常见的互相谩骂,互相攻击的开始。因为大家都呆在自我的套子里,防守有余,进攻就毫不迟疑。每个人都疏远,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冷漠。用保持距离来保证美丽,却发现最后远隔重洋,美得看什么都看不见。 我一直以为,祖国对于我,更像一个恋人,而不是母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而我们却多少因受不了祖国的现状,而最终离开了她。然后,因为距离产生美,却有了更多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 可是一旦你受不了这种相思之苦,要回去亲密接触她、进入她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却是,昏黄的天空,浑浊的空气,拥挤的人群,肮脏的街巷,污秽的河流,喧嚣的城市,破败的乡村...... 最后,我们只好远远地爱着她,隔着这单向穿透的玻璃镜,远到看不到她脸上的坑坑洼洼,一直远,直到看不到她的真实存在。 然而,我们如何能逃离她的存在,假装她与我们毫无关系?无论你拿着哪一国的护照,只要你还用中文思考,用中文拼写,你就是中国人。当小悦悦事件、深圳男事件、铁链女事件一一发生的时候,无比羞愧的你,才真正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与国籍毫无瓜葛。 只有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才会为她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与她荣辱与共。她的丑陋,刺激你的神经,她的美丽,也让你义无反顾。这是爱的那份真实,我们常因为这真实而感受到生命的威严和尊贵。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他,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同时,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恨之切,爱之深。离爱人越远,我们的负担就越重,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生命,就越真实地存在。 存在着,可是我们今生的情欲,今生的盼望,全被那面玻璃墙隔开,爱而不能,欲哭无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