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幸福 - 《Singin’ in the rain》
- ChocBrxwnie :3
- May 7, 2023
- 4 min read

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最广为接受的答案应该是追求幸福。
可是,幸福是非常相对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它和智力成反比。
人生忧患识字始,儿童天真幼稚,一点点好东西就可以让他们开心异常,随着年岁增长,智力发展,脸上开始出现愁容,到了成年,更是各种烦恼接踵而至,幸福可望不可及。同时,同样的年龄段,往往是越越聪明的人,越难以幸福,人们常说傻人有傻福。电影《阿甘正传》的成功,让我们知道,至少在很多人眼里,傻子,在某种程度上,比满是牵挂的普通人要幸福快乐很多。
举个极端的例子,据我对我家狗的观察:它自由有限、出门戴狗链、每天吃同一种食物,生活简单到极点、没有奢侈品、没有娱乐,然而,它每天在狗公园自由奔跑的开心样子、在泥水中打滚的兴奋劲头、啃骨头的时候之享受投入,让我毫不怀疑它的幸福实在又具体。
另一个极端例子是耶稣。这个中产阶级、手工艺者,12岁就可以和经学家论道,30岁成为拉比,从者如云,智力和才能不可谓不卓越,然而被迫害致死,在常人眼里看来,谈不上“幸福”。
有人说,是情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按弗洛姆和弗洛伊德的看法,就是压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智力才是决定人是否“幸福”的关键。
幸福显然是靠自我感觉,越是智力简单、知识较少的人,例如《阿甘正传》里的Forrest,越容易执着一念,轻松感到幸福。
那么,人为什么还要去发展智力、获取知识呢?若是为了幸福,我们停留在无知识的状态就好了,何必去自寻烦恼?
如果所有的狗都像我家Huggie一样,那么狗的确是最幸福的动物。然而,自然却不是如此,有些狗可能会被虐待,甚至被吃掉。因为处于无智的劣势地位,让它完全受人摆布。它的幸福虽然具体实在,却完全是有条件的。
婴儿阶段的人,也是如此。但人的本能无法接受这种有条件的幸福。他注定了要吃那代表着智慧的苹果,走出伊甸园,摆脱婴儿阶段,获得智慧、迈向自由。哪怕是付出流汗劳苦、生老病死、养儿育女,这样看起来痛苦异常的代价。
阿甘也一定程度上羡慕正常人,他对简妮的爱就是证明,他说,我知道什么是爱。
而爱,就意味着痛苦。
你爱一个人,一个概念(如祖国),一种信念(如共产主义),有时候就难免要牺牲自己的幸福、自由,甚至生命。
虽然很多人把自己的物质享乐、肉体欢愉、精神优越感,看得重于一切,但是,还是有无数的人,鄙视这种自私自利、与动物无异的幸福,敢于牺牲一切,去追求更为重要的东西,把它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那么,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屈原投汨罗江前,在《涉江》中写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高贵的心灵,在他眼里比俗世的一切都重要。
文天祥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他眼里,青史留名比苟活要更珍贵。
耶稣在死前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在他眼里,爱一切人甚至罪人,都比爱自己的肉体更有价值。
自然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大的幸福就是保全并享受它。不惜生命去做的事情,当然是最重要的了。
正如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一样,对理性的渴慕,对自由的向往,不自觉地导致了那种简单可靠、但有条件的幸福“被剥夺”。这种丧失与其说是偶然的堕落,不如说是神的刻意安排。
因为简单而愚昧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童年阶段的我们都是阿甘,渴望爱、渴望自由,而不愿做个幸福的“傻子”。
但是,没有痛苦,幸福一文不值;没有邪恶,正义有什么值得追求?没有丑陋,美好哪里存在?没有误解,理解就毫不珍贵。没有幻觉,现实到底是不是真谁能说清?
有一次母亲在电话中问,你们在国外过得还好吗?我们回答,日子一周一周,过得太快了。“那是你们过得好啊。”
在澳大利亚,日子真是一周接一周地飞逝,可是,当你碰到让你痛苦的事情,打比方说,被陌生人轻蔑甚至侮辱、被最信赖的朋友背弃、被最亲的人误解和亏待,痛苦往往让你度日如年,每一秒都那样沉重。在痛苦中,你往往有做出错误的事情,带来更多的烦恼,如此恶行循环。
可正是痛苦,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真实,大地的重力,让我们像大洋里的海水一样死死黏附在地球上,不能自由翱翔,但是我们感受到的这重力,如此真实,如此安全,以至于我们与水不飘向黑暗虚无的太空。且在用飞行器“征服“它的时候,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喜悦。像康德批评柏拉图一样,说鸽子脱离了空气的阻力,反而无法飞翔。
同样,当你用天赋的理性和宽容,去克服这些所谓的不幸福,脱离被轻蔑、被误解、被侮辱、被背叛的状态,那么,你就经历了生命的真实,并超越和征服了真实生命所必然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成为一个扎实而自由地活着的人。
这个过程,我认为就是弗洛姆《逃避自由》最后一章表达的全书之目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目的和价值----live to fullness,而没有自发性的爱,任何理性和智慧都不足以实现这一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