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尼采与六四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May 25, 2024
  • 14 min read

陈兄、杨兄:二位好!


说实话,看到那本书的目录,我感到很惊讶。任何一本存在主义的哲学书,没有尼采都是残缺不全的。因为尼采是存在主义者的伟大先驱。我甚至可以说,任何一本哲学书,不谈尼采都是一种缺憾、不足,甚至是重大的疏忽。因为在我看来,尼采是几百年来最有文采、最深刻、最坦诚的哲学家,没有之一。


从某种角度而言,首先,他超越了马克思。马克思曾堂而皇之地宣布:以往的哲学都是为了认识世界,而他的哲学是为了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都以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为人充分所用,最后人类达到全然自由为目标。而尼采,这个名字里边有五个连读辅音字母的天才,他却以人类要从本质上战胜自我、改造自我、摆脱迂腐甚至愚蠢的价值观的桎梏,成为Übermensch,(这个词翻译成超人,英文superman,是非常局限的,而英文的另一个翻译,overman,过来人,则更贴切,)否则战胜自然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战胜自我,人类才能得到全然自由。


其次,他超越了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只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而尼采却说,要“超越你自己”。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因为人类追求知识,但是取得知识之前,你得先确保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识别知识的真伪。但光认识自己是不够的,人类不会在原地停留,尼采认为人类的进步在于人对自己的超越、对他人的超越、对自然和历史的超越。


再次,他超越了黑格尔和胡塞尔,这两位大师提出了现象学这一宏大哲学主题,让存在主义思潮得以诞生,但是尼采却发人深省地说,“没有什么现象,只有对现象的解释”。


最后,他超越了叔本华,因为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而尼采则提出了更为恢弘、更为打动人心的“权力意志”。


我要指出的是,尼采在《道德谱系》(The Genealogy of morals)一书中提出的Der Wille zur Macht概念,英文Will to Power,中文被译成权力意志,是一种极大的误导。Macht英文对应于Power,而Macht、Power不仅仅是权力的意思,它可以理解为力量、统治他人、主宰自己、使自己更优秀、征服自然,等等一些获得积极的、肯定的、向上的品质和的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让你在生活中感到健康、雄心勃勃、有效率、处于巅峰状态、感觉自己能做任何事情、凡事顺利,当你有这种感觉时,你会意识到,这就是善。而追求这些东西,即will to power,是人的本质。


只是为了大家理解的连贯性,也由于没有更铿锵的词,我还是姑且把它译成权力意志。


尼采提出权力意志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当时整个西方的伦理价值观念体系。当他说上帝死了(其实,上帝死了这个说法首先是黑格尔提出来的,当然,这里无关宏旨。),尼采并不是说,曾经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永恒的、全知全能的、极其仁慈的神——宇宙的创造者,但他现在死了,这是矛盾的。一个永恒的存在不可能死亡,所以,理智的人不会在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更不会认为尼采也有这个字面意思。相反,他真正的意思是,无论你指的是灵魂的永恒救赎、还是从心理上解放自己,想从外界获得救赎或者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不是善的。也就是说,他要推翻已有的价值公式、即把“善等于无私或自我牺牲”,这种普世价值观基础全然推翻。而重新树立起崭新的道德价值体系,人要凭自己而不是别人来解放自己。


所以他说上帝死了,不仅仅是像陈兄所言,只影响了基督徒,而是对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最伟大哲学家的原因。


在《道德谱系》(即探求道德起源家谱)一书中,尼采讨论了现有价值观体系的起源,他提出两种思考方式:主人思考方式和奴隶思考方式。


书中的第一篇论文,题为“好与坏,善与恶”。他例举了两个对立的一长串价值观,他把与单纯的坏对立的善为“主人的道德”,而把与坏甚至恶对立的善则是“奴隶的道德”。


强壮、有活力、健康、积极、骑士精神,贵族精神,这些高尚的品质,肯定的力量,以及狩猎、战争游戏、舞蹈,以及为尼采心目中的这些人服务的一切事物,例如日本贵族或罗马帝国,他把这些称为好的,因为权力意志作为一种现实力量,除了增强自身力量、使自己更强大、保护和提升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目标。在他看来,是权力意志产生了宇宙、产生了生命、并最终产生了人类。它创造了人类理性,而理性使人更强大。知识就是力量,人类无休无止地追求知识,也是权力意志不断追求力量的结果。


而底层的普通、粗俗、卑微、平庸的人则建立一套完全相反的价值体系,通过颠倒价值观把柔弱的、被压迫 、谦卑、他人优先、同情、自我怜悯甚至自我牺牲看作是善。把力量、权力、财富、统治看为邪恶,尽管这种策略成功了,但它却播下了人类自我毁灭的种子。因为它直接违背了权力意志。反讽的是,这个策略恰好是正是权力意志本身的产物。权力意志只寻求增强自身的力量:如果我不能在这场游戏中击败你,那么我会改变规则,以便我赢。


陈兄说听过理查德·施特劳斯著名的交响乐:《查拉特斯特拉如是说》,它是为尼采的同名书而作的。熟悉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查拉特斯特拉要把自己所悟得的真理传授给人们。而尼采哲学中的这个真理,就是上面所说的权力意志。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库贝里克导演的《2001遨游太空》中,在人类出现之前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祖先类人猿渴望征服敌人,直到有一天,它们发现了骨头不但可以为作为武器打败敌人,还可以作为工具征服自然。而当它们在一块神秘的魔石(monolith,这块魔石,也可以理解为神圣的启示,甚至可以理解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启发下,突然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如鸿蒙初开、尘寰觉醒般的音乐骤然响起,正是交响乐《查拉特斯特拉如是说》。说句实在,每次看这部电影到了这个场面,都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无比的激动。


(附:交响诗《查拉特斯特拉如是说》简介如下:


I. Einleitung, oder Sonnenaufgang.  引子,或日出。这是作品中最著名的部分,通过强有力的管弦乐展示,营造出太阳升起的宏伟场景。宽广的演奏风格表现了这一时刻的壮丽与庄重,它被库贝里克用在电影《2001遨游太空》“Dawn of man”场景中,象征意识的出现和觉醒的伟大时刻,即人类的开始。


II. Von den Hinterweltlern.  论彼岸世界。这一部分刻画了尼采对彼岸世界(即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的批判。从引子中的宏大过渡到对更复杂思想的探讨。


III. Von der großen Sehnsucht.  论伟大的渴望。这一部分探讨了人类心灵追求意义的渴望。动感的演奏风格体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和动力。


IV. Von den Freuden und Leidenschaften. 论欢乐与激情。这一部分聚焦于人类的情感世界,包括欢乐和激情。


V. Das Grablied.   墓志铭。这一部分是对死亡和失落的安静冥想。音乐营造处沉思和忧郁的氛围。


VI. Von der Wissenschaft.  论科学。这一部分强调知识的严肃性和探索的缓慢过程。节奏非常缓慢,反映了科学探究的深沉和细致。


VII. Der Genesende.  康复者。这一部分表现了康复和重生的主题,演奏充满活力。


VIII. Das Tanzlied (21:34) ∙ VIII. 舞曲。这是一段欢快的舞曲,表现了生命的喜悦。


IX. Das Nachtwandlerlied (29:26) ∙ IX. 夜游者之歌。这全曲的结尾,带有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这一部深刻而复杂的交响诗,表达了尼采书中层次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因为正是权力意志,这种征服自然、征服世界、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生命本质,让类人猿成为人类,走出丛林,建立了人类文明,整个美好的世界,并且让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自由、文明、理性、健康、富足,等等。所以,当影片中类人猿把作为胜利象征、工具象征、武器象征的骨头抛向天空,为自己击败敌人庆贺时,落下的那一瞬间,这块骨头,却化成了一首宇宙飞船,在约翰斯特劳斯(他与理查德·施特劳斯没有亲属关系)无比优美、无比愉悦、令人心醉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的背景音乐里,缓缓驶向月球。


音乐声中,作为人类理性最高成就象征的宇宙飞船里,着装实用优雅、谈吐温柔克制、起居坐卧从容得体的人们,在安排合理、布置优美的环境里安静而惬意地生活着。这与片头中肮脏龌龊的类人猿,喝泥水、挖食草根虫炙、茹毛饮血、粗笨丑恶的行为方式,形成多么巨大的反差和对比!


我可以想象,库贝里克在拍摄这些延续几十分钟的镜头时,心里会涌起作为万物之灵的多少豪迈和多少骄傲,在这种豪迈和骄傲里,我们谁不会为生而为人而庆幸,而庆幸之余,谁不会去思索----“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人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底有没有造物主?"“难道这么高等、复杂、优美的人,居然仅仅是偶然而产生的碳水化合物?”等等这些被前人思索过无数遍却无功而返的问题。


而尼采就是这种思考者中最伟大却又最被误读的一个。


权力意志,正如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里的基因一样,是生命发展、甚至宇宙发展的基本元素。基因为了保存自己,用复制来延续自身,但是自然却残酷无情地只选择能适应它的基因,无数基因毁灭了,剩下的不过是其中沧海一粟,因为基因是被动的,偶然的。而尼采这个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概念,超越了这种基因的无奈的被动局面。权力意志是主动的,是必然的。它解释了我们创造、我们生产、我们从事艺术、我们从事思考的根本动机,虽然它无法用显微镜观察到,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门生命中每一个角落。我们赚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舒适尊严;我们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思想;我们画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创作音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从事体育运动,就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等等。


总而言之,是权力意志让人类向更好的、更完美、更自由的方向发展。相反,在尼采看来,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值观体系,把真正的善视为恶,把坏的东西,那些让人类进化倒退的东西,例如谦卑、同情、怜悯、自我牺牲、他人优先等这些既有道德价值体系,这个奴隶道德体系,错误地放到了主流位置上,所以,尼采要颠覆这一世界观,为实现他的目标----一个更优秀更伟大的人类整体----打下哲学的基础。


他也认为,奴隶自然会宣扬奴隶道德观,主人自然也会宣扬主人道德观。这是自然而然的,猛禽之所以捕食弱小的羔羊,完全是自然的必然安排,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与善恶无关。而羔羊憎恨猛禽,是因为它们的可悲地位,而不是因为其他。但是两套价值观念完全是并行不悖的。


没有什么普世的价值观,所以要超越善恶。《超越善恶》(Beyond good and evil)是尼采另一部书,它本质上说的是和《查特拉斯特如是说》一样的问题,但是它更为幻光流彩,更为令人赞叹。(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译成《善恶的彼岸》,说实在我认为非常误导人。)因为没有善恶,都是思维方式,没有终极的善恶,都不过是我们对自己的存在采取的态度,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说尼采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先驱。


正如我在一个私人邮件里回复杨兄所言,尼采至关重要。因为权力意志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几乎一切行为,包括六四。所以,我才说在继续六四的讨论之前,要先谈谈尼采。


显然,六四冲突双方,共产党政府和所谓学生代表所代表的学生,也许还有工人农民,一方是统治者、强者、手握庞大武装力量、自命不凡、经过无数战火洗礼的集体,或者说的不好听一点,是事实上的主人。而另一方是被统治者,他们受束缚、不被尊重、生活苦难、精神困惑压抑,是事实上的被统治者,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尼采笔下的奴隶。主人要维系自己的利益,发展自己的力量,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即共产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马列主义毛思想也好,都是他们需要的、对自己有利价值观体系,而被统治者,即当时的学生,听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平等博爱自由观念,出于自己情感利益、政治利益、前途的需要,他们认为那是善的,而对共产党的经济运作方式、政治运作方式提出质疑,尤其是当腐败、官倒让那些人利用现有制度谋求私利时,他们就更把这个体制视为坏的,甚至邪恶的,希望用请愿、抗议的方式来奢求统治阶级发善心、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当请愿和抗议达不到目的时,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自然就形成了冲突。


尼采会认为,这种冲突是必然的。因为不同的人,会建立自己的不同价值观,正如主人和奴隶会分别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一样。共产党认为自己的统治是好的,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崇高的,他们的政权是经过复杂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各种国内外力量之后取得的,他们也坚信自己是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只是暂时的困难,让他们无法将这种优越性发挥出来,所以他们要经济改革,而不要政治改革。而很多人,包括学生,认为经济改革而不政治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有社会环境,无法真正地达到他们想要取得价值认同感、前途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需要,他们认为立即就应该拥有西方概念上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赞同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甚至不惜牺牲一些弱者的而利益、牺牲一些眼下的公平、牺牲一下人可怜有限的自由,而去追求长远的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做法、这种意识形态是坏的,甚至是恶的。这都是尼采眼里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那么,我们现在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来消解这种冲突吗?仔细想想,完全没有。尼采对世界的影响是的巨大的,他认为“主人”总是极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是“奴隶”,如今,美国的90%以上的财富,集中在1%不到的人身上,当然,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就说明了这种情况。这些“主人”,他们是国家真正的统治阶级,不仅仅是用政治,而是用商业、用财富控制了几乎一切,只是为了社会的安稳,他们才没有走向危险的极端,让底层民众绝望。正如我那本书《从启蒙、反启蒙到民主》里所言,是马克思帮助资本主义认识到了他们自己的危机,并采取缓和、解决、修补的措施,来避免阶级矛盾最后的不可调和。现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和机制,这都是拜马克思这些哲学大家所赐。


但是,无论如何,精英和平常人之间的矛盾永远都是存在的,因为他们有两个截然不同价值观体系,例如,我们可以接受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但我们绝不会接受结果平等,因为有些人就是比别人强,莫扎特就是莫扎特,梅西就是梅西,达芬奇就是达芬奇,如果让精英和平常人平起平坐,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平等,英谚说:Equality among unequals is inequality。我想尼采会说,这不但是一种极大的不平等,这还是对人类进步的倒退,因为优秀的人发展,是人类的希望,而平庸的人,在这个方面基本是没有价值的,而强者只是因为同情心和人道主义会让自己感觉更好,才让他们过上福利社会的生活,如果是自然状态,他们被无情淘汰,就好比劣质基因的消亡一样,只是人类进步的福音。


这么说,大家可能会说,你这是用尼采哲学来为六四镇压辩护,性质与为纳粹屠杀犹太人辩护一样。不是的,我从来就是对六四暴力镇压持反对态度,尼采虽然被纳粹奉为国家哲学家,但是尼采也是绝对会反对那种种族清洗政策的,因为强者并不意味着残忍暴戾,而是强者从事积极、进取、高贵、优美、健康的活动,促进人类的文明,增强人类的品质和机能,根本无暇理睬弱者的抱怨、憎恨和挣扎,让他们被自然正常淘汰。


尼采权力意志所揭示的思维方式、生活哲学,目前基本上已经成为世界隐藏的主流,大家都在身体力行,只是心照不宣。尼采极力反对基督教,而现在基督信仰基本上已经不再是主流,其基础上建立的价值体系虽然还在,但是根基早已动摇,这就是历史间接地承认了尼采的伟大。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基督信仰中非常有力的那一部分,说实话,如果基督信仰毫无是处,尼采这样的天才,才不会去攻击一个稻草人呢。尼采自称自己是敌基督,就是因为他知道基督的力量,所以他必须要尽全力反对基督教。他专门写了一本书The AntiChrist《敌基督》,就是有点“狂妄”地宣称自己要像耶稣那样,建立一个新价值体系。耶稣基督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基督徒所谓到父那里去,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而尼采要做敌基督,就是同样在说:我才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籍着我,没有人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一个一元世界观无神论者对无数二元世界观有神论者下的挑战书。这个挑战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历史吊诡的是,同为存在主义先驱的两大惊世骇俗的哲学家,基尔阔凯尔和尼采,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把基督视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他们都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不同流俗,宁愿孤独思考,不愿人云亦云,为人类心灵或者肉体的自由而写作,而奋斗。这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啊!这种存在主义的宏大序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照亮了很多人一生的旅程。


回到正题。基督的力量来自己哪里?看一看我们身边,看一看同情心、不忍之心、责任心、爱心的力量。尽管我们都在权力意志的驱动下,战胜过去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战胜别人,让自己更骄傲;战胜自然,让自己更有成就感。但是,我们并不喜欢一个完全自私自利、强者通吃的社会,而且,我们也认识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一个人几乎连一个螺丝都生产不出来,集体合作无比重要,哪怕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也可能掌管着你作为一个强者但也是一个人非常需要的资料、资源、信息。所以,人类需要合作,而真正的合作需要友爱之心,否则就是卑贱的利益交换,这是强者所看不起的市井品行。何况,尼采真的能否定这几千来的人类思想精华吗?例如说人的生命只有在你获得幸福或满足自己的利益(功利主义),或变得有德行(亚里斯多德)、关心他人,或履行你的职责,有好的意愿(康德认为只有意愿是善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善,其结果好不好无关紧要)时才是善的,这些善恶观,真的可以说超越就超越了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边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等,这么多人代表着的人类文明进程的结晶,真的可以说抛弃就抛弃吗?而且,建立在千年来二元世界哲学基础之上的基督信仰,难道可以简单地用一两本书来颠覆吗?


想一想约翰.多恩的名句:


无人是一个孤岛,

全然自足,

整体包含部分,

每人都是一小片大陆。

如果被海冲掉一小块,

欧洲就不再是欧洲。

每一个人的死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与人类是一,

因此,不要去问

钟声为谁而敲响,

钟声就为你而鸣。


人类作为一个大集体,“主人”和“奴隶”真的非要对立吗?


尼采虽然伟大,他坦诚、洞见且雄辩地指出了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并不否认他,并且可以用他的理论来解释很多东西,但权力意志并不是人类前行的唯一动力。例如,如果单纯从权力意志出发,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自己的价值观,六四完全是可以被赞美的,因为虽然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十亿神州避免了动荡和混乱,甚至可以说避免了文革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可是事实不是如此,人道主义精神、政治文明的进步观念、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同情心,同理心,让很多人始终把六四作为一次历史的灾难,一次因为中国共产党、甚至中国整个社会在很多方面的不成熟和不够进步而导致的悲剧。历史总是在血的教训中蹒跚前行,所以到了2019年,在香港,我们看到的就是橡皮子弹和催泪弹,而不是坦克冲锋枪。这算不算共产党的进步?中国的进步?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进步?


在中国人眼里有两个六四,一个是反革命暴乱,一个是对学生爱国运动的血腥镇压。你眼里是哪一种,完全在于当事人处于什么立场,什么价值观。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后来人,一个分析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悲剧,其实真的是历史的必然,在那种情况下,在中国那种刚从文革的混乱中走出来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还刚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等等这许许多多惨重灾难中幸存下来的情况下,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自然而然不过的了。


历史是一个噩梦,六四只是其中一小段。本着向前看、向好处看、向光明处看的信条,我真的想把这个噩梦忘记,而不是像很多人做的那样,说是勿忘六四,其实是消费六四。我承认,说出这句话,我有点存在主义者的甚至虚无主义者的味道了,但是,这只是一种感叹,而不是谴责。

Recent Posts

See All
致独立中文笔会马建会长

马建兄言之有理。 东方文化里,基本没有自由的概念。或者说,没有自由的正面概念,而是负面的概念。例如《孔雀东南飞》里,“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两个自由,均是贬义。 而中国印度文化,基本上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强调人顺应自然,而自然世界中,我们看到秩序、看到...

 
 
 
与独立中文笔会笔友谈六四“屠杀”

ZY兄、LH兄、ZL兄: 谈绝对数量,你们不拿六四和广岛长崎比,说是战时与和平时不能比;谈相对比例,你们又不拿六四和肯特大学比。所以,我有点无所适从。 但是我们还是来仔细把它们分析一下吧。 广岛长崎是什么情况下做出决定的?美军太平洋作战总部里,司令官、参谋们,坐在安静的、和...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