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01:太空遨游》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Apr 21, 2023
  • 6 min read



作者:欧阳京。


1968年库贝里克创作并导演的《2001:太空遨游》(2001:space odyssey ),号称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并不局限于科幻类。 1991年,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是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影片,并被选为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


这样的影片简介,应该可以让读者引起足够的兴趣去看它,哪怕已经看过一遍了。


然而,不管是否有剧透的危险---作为一部科幻悬疑片,它的着重点却不在悬疑----我这里还是可以大致介绍一下。因为第一遍反正你是看不懂的,不但看不懂,而且还可能感觉会昏昏欲睡。只有在正确解读的帮助之下,才能够帮你在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时去领会它的伟大。


关于它的伟大,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公演于1968年,也就是美国登月前一年。这意味着,它的制作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像、文字资料、个人经历可供参考。也就是说,这个影片的空间旅行的场景、月球以及木星表面的地貌,空间飞行器内外部的结构与布局、失重情况下的人与物体运动效果、在地球以外空间的观察角度宇宙的形态,等等等等诸多表现,都是制作人员,包括库贝里克,凭“空”(理论)想像出来的。然而,这种想象,却因为他高度逼真的震撼效果,成为了后来几乎所有科幻电影的标杆和模仿对象。


尽管这些东西在后来星球大战系列、星际科幻系列影片中,让现在的观众耳熟能详,甚至会觉得不值一提,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在1968年,那个时候,地球上众多国家还基本处于农耕状态,这些人类从未体验、看到、听到的感觉东西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对普通人的心理冲击是难以想象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宇宙飞船服务小姐穿着抓地鞋,沿着圆形飞行舱墙,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极其缓慢走到天花板上,倒立进入另一个飞行舱的场面。


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它的特效。21世纪的我们,可能会觉的电脑特效制作俯拾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在1968年,那时候的电脑处理器可以说还没有我们现在手里拿的手机芯片百分之一强大。那种电脑是绝对无法处理我们在影片里边看到的视觉效果的。事实上,电影所有的特效,全部是手工绘制。你可以想象一下,宇航员大卫博士最后进入木星那一段漫长到几乎让人感觉厌倦的视觉特效,需要多少艰苦的工作才能完成。尤其对于要求严格、想把这个影片的特效打造成后世经典的库贝里克而言,这个伟大之处,可以说是整个制作团队的呕心沥血之作,只有在忘记20世纪末的电脑时,我们才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


第三个伟大之处,是影片细节。正是因为影片的制作完全处于想象。细节最体现难点,突出其特点。你可以看各种圆柱形飞行舱里仪表、桌椅等设施的安排,飞行员监控屏幕(那个时候都是庞大的阴极显像管,LCD屏和LED屏根本还没有,但是你仔细看飞行器中的屏幕布局,丝毫没有显像管的味道)、操控方式的安排、宇航员的行走坐卧和饮食起居,完全不是一部科幻片的味道,而是让观众有一种看纪录片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个影片,在细节上试图制造一种高度真实感,尽管有些地方科学上有失实之处,但其逼真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科学爱好者可以去寻找一下里边众多的科学漏洞,长沙话简称“框瓢”。)


第四个伟大之处是影片的结构。作为科幻片,人们可能忍不住要多解释、多描述,场景无法表现之处,口述往往用来补足。然而,这个影片是极简主义的代表。影片对白少得让人觉得沉闷,解释性的台词,基本没有。无声的冗长,真的像一部纪录片一下,让大家忙着用眼睛欣赏,只在气氛需要的时候,才让人的眼睛舒缓一下,代之以听觉享受。整个影片的音轨,几乎都是非常之重要的剧情辅助,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启蒙式觉醒的交响乐锣鼓齐鸣,号角声声,几乎成了空间科幻的代表性音乐(理查德斯特劳斯的交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五个伟大之处是它对人工智能开创性的表现。那个时候,人类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2001年,影片所预言的人工智能水平并未被达到,但是它开拓了一个科幻题材,甚至可以说伦理题材。后世的AI类影片,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机器人伦理影片,也是为数众多,大家看科幻哲学题材的电影例如《普罗米休斯》,人工智能David的剧情,不就是这个片子里的Hal的翻版?无非是David有个人形而已。


第六个伟大之处,是关于人类起源,关于创世论和进化论的思考。表面上看来,影片是支持进化论的。影片开头的就是静谧、美丽然而暗藏杀机的人类起源地----非洲旷野。类人猿之间的斗争、类人猿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斗争、类人猿与自然之间的斗争,都是进化论的暗示。但是,影片却在人类学会使用工具这个进化的关键一点上,引入了一块神秘的石头,长方体的黑色魔石(monolith),也就是说,使用工具,这个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最关键,并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冥冥中有一个未知文明、或者说一个控制者在暗中主宰的。因为标准的、散发特殊信号的长方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这个魔石,是整个电影的线索,也就是说,电影从一部以视觉效果来冲击人的科幻片,上升到一部思考人类起源、宇宙论的哲学作品。这个伟大之处,绝不是子虚乌有的想象,而是人们对宇宙进行思考的一种体现。


第七个伟大之处,是影片的艺术性。如果一部电影没有艺术性,那么就和一部纪录片没有区别。库贝里克把野兽一般嚎叫的类人猿放在片头,其肮脏龌龊之处,例如喝泥水、挖食草根虫炙、茹毛饮血、粗笨恶劣的猿际交往,尽管是在美妙绝伦、万籁俱静的旷野之下,却让人心生极端的厌恶。然而,一到类人猿在魔石的启发下,学会使用工具,用骨头做成武器成功驱赶入侵的另一群类人猿,并把武器抛向半空,鲜明的对比立即展现:在约翰.斯特劳斯(与理查德斯特劳斯没有亲戚关系)美得让人心醉、让人放松到极点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背景音乐下,代表着人类理性最高成就的征服宇宙的武器----“空间飞船”,在半月形地球的衬托下,缓缓而实为急速地飞向我们亘古而忠实的伴侣----月球。


宇宙飞船里,着装实用优雅、谈吐优柔克制、起坐行走从容得体的“人”,在安排合理、布置优美的环境里安静而惬意地行动着。我可以想象,库贝里克在刻画这些镜头时,心里涌起作为万物之灵的豪迈和骄傲,在这种豪迈和骄傲里,谁不会去思索----“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人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底有没有造物主?"“难道这么高等、复杂、优美的人,居然仅仅是偶然而产生的碳水化合物?”等等这些被前人思索过无数遍却无功而返的问题。


尤其是在影片结尾,木星探索计划的唯一幸存者,David博士,着陆木星表面时,亲眼看到中年、老年甚至婴儿时期的自己,这种思考尤其明显。


当象征着宇宙无数未知之物的黑色魔石,耸立在濒死的老David病床前;当人类婴孩的形象出现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当Floyd博士带队,面临月球出土的一块一模一样的魔石,与类人猿并无本质区别地带着惊恐、带着好奇、带着敬畏,触摸它、感觉它。人类在浩淼难测的无边无际的宇宙前面,渺小与无助,与婴儿有什么不同?


这时,请让我想起另一部伟大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两句最著名的台词----“我们接受的现实就是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如果我们真的想去发现真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目前,世界就是我们非常局限的科学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但探索真理的唯一障碍,也在我们面前慢慢消失。


显然,那时导演库贝里克像金凯瑞演的楚门(Truman,真人)一样,不愿接受世界或者说宇宙被呈现给我们的样子。科学家则不一样,他们用科学方法,来对已知的宇宙进行建模,最符合已知事实的,我们就把他当作是“真理”,例如常规运动下的牛顿定律,高速运动下的相对论,以及微观下的量子力学。然而,我们不会想到,这种建模永远是闭门造车,科学世界观,注定是残缺的世界观。同理,我认为科学派没有任何资格嘲笑任何一种宗教信仰,因为信仰属于哲学的范畴,而哲学先于科学。


正如威尔.杜兰特说的那样(这是我的读书笔记,忘记是我自己写的,还是引用威尔杜兰特的了):“哲学把它攻克的一个个阵地留给科学,然后继续迈开它开拓、冒险、进取的步伐。”


显然,库贝里克在用深刻的思考来探索一个前沿阵地,一个关于人类过去和未来的阵地,你可以说它属于哲学范畴。因为,这部电影的预言,基本上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验证。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