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音乐剧《猫》--民主的美学之维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Mar 8, 2022
  • 7 min read

概要:人是为审美而生活的,但是极权主义却在扼杀种种美的具体形态。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根据托马斯·斯蒂尔斯·艾略特的诗集谱曲的音乐歌舞剧。自从在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首演之后,《猫》已经成为讫今以来最著名的音乐剧。TS.艾略特的为我国读者熟悉,是因为那部著名的长诗《荒原》。而《猫》作为一部儿童诗集,只在音乐家韦伯兴致之余为之断断续续写下的场景集联成剧公演以后才为中国读者所知。   正因为它源出于是一部儿童诗集,所以音乐剧没有太连贯的情节。剧本大致刻画了一群各具特色的《猫》,在一个月亮升起的夜晚,猫群将在首领的带领下,选出其中一个幸运者,使之获得新生。   为了这个每年一度的机会,群猫将各显身手,不遗余力地使自己拔萃而出。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   舞蹈才华一流的维多利亚猫。优雅,精致,一身纯白,在月光下显得妩媚动人。   幽默嬉皮的兰·堂·塔格猫。类似于花花公子,风流浪荡,舞蹈歌唱具佳,颇招异性喜爱,但为同性猫所不齿。有网友评价他代表酒神的自由主义精神,我觉得比较中肯。   快活有趣的火车猫斯金伯山克斯。这是中产阶级的典范,恪尽职守,风趣幽默,有条不紊而不乏生活情调。   巴斯特佛·琼斯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悠闲富足的保守派猫,喜欢对教育和美食发表见解。   蒙哥杰瑞和兰普蒂瑟是一对双生子猫,具有流浪汉的大部分特征:放浪形骸,决不墨守成规,以捣乱闯祸为乐。   老丢特洛诺米(Old Deuteronomy)猫。这是个很有象征意味的角色。首先,Deutero 来自于词根duetero,单词Deuterocanonical的意思是新教的正统经书。而且角色本身正是猫群的精神领袖,活了不知几百岁,年高德馨,子孙成群,睿智持重,善于相人。每当丢特洛诺米出场,总是光明、博大的音乐背景。这种象征无疑直指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仁厚慈爱的上帝。   与此相反,马卡维提猫则是犯罪团伙的首领,阴险狡诈,手段老辣,剧本中称之为“猫形魔鬼”、“罪犯的拿破仑”。因为嫉妒和痛恨,他试图抢走老丢特洛诺米。这个象征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人世间的罪恶总是企图把人性善的一面抹杀。   魔术师猫,密斯多弗利斯。此猫聪明、善良,是个古道热肠,当马卡维提抢走了老丢特洛诺米后,正是密斯多弗利斯用魔法把他变回来的。   杰米玛猫。杰米玛猫是一只童真、纯洁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猫。表演者声线甜美,大眼睛清澈无比,美貌绝伦恍如天仙,给人以剧本之外的震撼。   在《猫》剧中众多的猫之中,最重要的一只猫是魅力猫格丽莎贝拉。与杰米玛猫形成鲜明对比,格丽莎贝拉形容憔悴,老之将至。虽然自命年轻时美丽非凡,奈何年岁不饶人。一句评价老人和青年最大的不同的话,用在这里很中肯:The young men have a glorious future before them while the old men have one behind them。垂垂老矣,格丽莎贝拉却向往重生,时时回忆年轻时的欢乐和美丽,对尘世眷念不舍,好比富兰克林在老迈时宣称,如果还有机会,他愿意再好好生活一回。然而,这样一个不“知命”的猫,总是令人讨厌的,猫群纷纷躲开她,这种“不理解”让她凄苦万状,悲从中来。不过,最后,却是格丽莎贝拉用一曲饱含哲理、凄美动人的“回忆”,让猫群感动不已,并一致推选她为幸运之猫,从而获得了新生。      - Memory   Daylight   See the dew on the sunflower   And a rose that is fading   Roses whither away   Like the sunflower   I yearn to turn my face to the dawn   I am waiting for the day . . .      Midnight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   Has the moon lost her memory?   She is smiling alone   In the lamplight   The withered leaves collect at my feet   And the wind begins to moan      Memory   Moonlight, turn your face to the moonlight   Let your memory lead you   Open up, enter in   If you find there the meaning of what happiness is   Then a new life will begin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I was beautiful then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Burnt out ends of smoky days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   The streetlamp dies, another night is over   Another day is dawning      Every streetlamp   Seems to beat a fatalistic warning   Someone mutters   And the streetlamp gutters   And soon it will be morning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And I musn’t give in   When the dawn comes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Touch me   It’s so easy to leave me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Of my days in the sun   If you touch me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      这个维美主义的结局,让我想起了哈耶克的书《通往奴役之路》的“为什么最坏者当政”一章。在那里,哈耶克用雄辩的口才和缜密的逻辑说出了我历来的见解。   首先,是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在哈耶克看来,集体主义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共同的目标体系,而是单一的价值体系。如果说共同的目标体系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原生特征,那么单一的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不可逃避的推论。   计划经济,就是要把人纳入这一个共同目标,那么,作为每一个个体,其生活经历、情绪气质无疑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最高目标。所以哈耶克认为,只有在一些愚昧的下层人民中间,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在人群中寻找共有属性,类似于在数字中寻找公分母,数字越少,公分母就可能越多,如果是毫无规律的数字大集合,那么公分母便只能是一了。如果要把集体主义诸多非常苛刻的要求作为芸芸众生的“公分母”,其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人越是生长在自由环境之下,越是难以形成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   所谓价值观,无非是一种审美。生命哲学派大师奥特迦认为,追求真理是人的唯一属性。而所谓真理,无非是个人根据其经验得出的一种美感。有些人爱权,在山呼别人万岁之时,无不以自己家奴成群而沾沾自喜,并得到安慰;有些人爱钱,认为钱可以带来一切;有些人爱名,则虚荣心强;有些人认为创造是美的;有些人认为战争是美中之特别壮美者。各美纷呈,庶几跟生活发展轨迹有关。前些日子下乡喝结婚酒,见农民的房子大都把前外墙粉刷一新,而房间里边则破破烂烂,不堪落座,我妻子觉得非常可笑,说为什么不化钱让自己舒服而让别人饱眼福?可见农民的审美观太囿于他人。   为了形成这样一个单一的目标和价值体系,除了愚民教育和我党三大法宝之一--“宣传”,我是想像不出还有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哈耶克认为还有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也是一法,所以,集体主义最后不免要演变成为民族主义。放眼望去,现在中国言论界,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成为一对死敌,我不得不佩服哈耶克的真知灼见。   显然,《猫》剧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是多姿多彩的,不光美本身如此,对美的观念也如此,所以,就象哲学最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天人合一一样,美最终被柏拉图式“美的理念”所取代。美就是“一”,“一”衍生出“多”,纯美是每个人的最高追求,不独视觉、听觉、触觉如此,上升到心理上的审美,也是难逃巢臼。   康德在《论崇高感和优美感》中认为,美是一种感染力,它激起人们心中的强烈愉悦感。   显然,如果要我们旁观者来选,最后得到重生的猫也许不是那个“人”老珠黄的格丽莎贝拉,但是,在那种情况之下,如果有谁用那样动人的旋律和歌词来感动我,那么我也许会同样投下那一票,因为,令我们投下神圣一票的,不是一种具体的美,而是美本身。   这种美,显然与自由密切相关。作为猫群精神领袖,丢特洛诺米不做任何判断,在他面前,众猫平等,自由做出选择,没有投票的民主过程,也没有尔虞我诈的统计欺骗。自由的心灵在美这一不能有丝毫虚假的东西面前,最不会落入陷阱。   如果说,集体主义面临一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自由发展的个人纳入一个共同的体系中。那么以自由为最基本的原则的宪政主义则无此困扰。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属性,那就是自由。许多哲人都说过这样的类似的话,人被赋予生命是被强迫的,未经同意的,而他们的自由是注定了的,非如此,人无法完成自身这个生而自由的生命。好比在所有的人中,我们找到自由这样一个最小的公分母,从这个“一”,我们发展出“多”,从”单一“的自由,我们发展出多元化的审美观,这些似乎都是毫无质疑的。而从自由主义发展出各种政体形式的宪政主义,似乎就是这样一种“一”到“多”的过程。   生于奴役状态下的人们,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的。人是为审美而生活的,但是极权主义却在扼杀种种美的具体形态,列宁装、样板戏、军绿、儒家哲学、马列毛、社建、公有制,无一不给我们带来噩梦一样的回忆。最具生命力和美感的先秦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代的却是历经千年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狡诈虚妄之学。用鲁讯的话来说,就是血淋淋的“吃人”。这个“吃人”,比原始人茹毛饮血更加可耻丑陋的,是它居然是用写意水墨般优美的理论掩盖下进行的,而且在还有继续在这个理论下吃下去的趋势。   剧本安排这样一个唯美主义的结局,无非暗示着作者的一个良好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美”在最后的胜出。显然,如果没有自由作为保障,这种胜出无疑是最不可能的,而历史也证明,在蛮横无礼的专制体制下,往往只有无耻丑陋的谎言才会取得胜利。一项维护自由的政策,才是唯一进步的政策,一种保护自由的制度,才是唯一美好的制度,这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自由,不仅仅是民主主义的先验之维,也是它的美学之维。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