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道德理想的自負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Apr 6, 2022
  • 4 min read


ree

今日思绪滥觞,无心读书练琴。 想起移民前,我一直很犹豫。对好友说,这个时候离开中国,也太不“仗义”了。 好友觉的这个词用的很怪,但是对于我们这些90年代的大学生来讲,这个词用的是恰如其分的。 那时候,大学的学费是200元一年,另加学杂费包括住宿费用,也只有200元左右。家里基本上只需要负担我的区区生活费就够了,而且,学校还有补助金和无息助学贷款。一般,毕业就能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真可谓既无远虑,也无近忧。 其实在90年代末教育改革之前,每个大学生,都是国家培养的预备干部、未来栋梁。他们的学杂费,实际上是全体纳税者负担的。从这种角度而言,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为国家做贡献,就是一个蛀虫,假若还享乐贪墨,那几乎就是忘恩负义了。 直到我虚度了大学四年,毕业分配到广东省一建公司作一个普通科员。那时候,我却把那种生活视为寄生状态。因为作为一个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烂熟于胸的大学毕业生,不免自视甚高,看不上那些用加减乘除、甚至不用加减乘除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种状态,常常让我愧疚不已,夜不成寐。因此,三个月后,我说服了父母,从省一建辞职,从此漂泊于江湖。 仔细想来,这种道德上的自负,不过是中国几千年的读书人传统罢了。 圣人孔夫子大骂樊迟小人,因为樊迟觉得要亲自种田才配食五谷。亚圣孟子也驳斥许行,他认为读书人不必自己耕织制造,他的解释是,劳心和劳力都是劳动,好比当今社会,一些人从事物质文明建设,一些人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创造,当然也可以用来与物质商品进行交换。而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而言,劳心的劳动强度和个人风险其实往往还在劳力之上,澳大利亚尤其如此。 然而,学而优则仕者,总不免因为自己不事稼穑生产而愧疚。《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因为道德有亏,就难免要产生为苍生社稷谋划的责任感。 记得我每次登临岳阳楼,凭栏远眺茫茫苍苍的洞庭湖平原,脑海中都不免浮现起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看来,这不愧就是中华道德文化之极美者。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说白了,都是全体人民养活的公务员。不事生产专事管理。既然身负治国重任,如果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这种道德上的自负,必将变成毕生的自责。 我想,那一年夏天,热血沸腾、在广场上高歌的莘莘学子、未来的国家干部、社会栋梁,多多少少是在这种因为为国家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衣食父母的道德自负和灵魂骄傲感的驱使下,上街游行、绝食请命、甚至不惮于前驱的吧? 一旦牵涉到公有制,一切便以道德为价值核心。而道德价值无从计算,哪怕付出生命,也无法衡量。那个时候,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不就是那灿烂无比的爱国主旋律所一再暗示的吗?加上在先贤例如文天祥、谭嗣同等气贯长虹的道德光辉的逼视下,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甚至面对坦克、面对枪口都毫不胆寒,也就可以理解了。 90年代后期,大学生开始学杂费自负。他们的良心就在等价交换的价值核心下变得清清白白----既然社会提供的是有偿有价的教育服务,学生便只对自己的出资方负责。出国也好、坑蒙拐骗也好,都是他们的本事,是他们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经济体中,可以量化的股本,他只要自认为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对得起为他们付学杂费的父母亲戚就可以了。那些买不起教科书,上不起学,或者打伞坐在露天教室里读书,浑身破烂肮脏的孩子;那些企业被改制后的下岗工人;那些土地流失、万里迢迢打工谋生的农民;那些被强制堕胎的农村妇女,那些靠拾垃圾卫生的髦耆,那些被生活所迫而卖淫的姑娘;那些的被关起来被监视被逼迫的中华脊梁;所有的这些人,与他们何干? 而对于90年左右那一代大学生,在那种青黄不接的公有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一方面,历史亏欠要求他们做出清算,回报祖国、反哺社会;一方面,又因市场经济的残酷无情而无法主宰自己在风雨中飘摇,趋利避害、随波逐流。 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就像范仲淹那美得无以附加的排比句一样,时时压迫在我们的心头。我们这些离家万里的游子,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无可辩驳的道德伦理观左右下,想起相隔重洋的老母亲,想起梦绕魂然而牵千疮百孔的祖国,黯然神伤,总是难免。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这些”出洋牟利的莠民“(乾隆语),都是些自私自利、不忠不孝的人。 写到此处,胸中块垒郁积,唯有愧疚难平。

 
 
 

Recent Posts

See All
The Mask of Covert Superiority

In the subtleties of everyday interaction, we often observe patterns of behaviour that, while socially acceptable or even rewarded on the...

 
 
 
雅拉河遐思 之三

近日瞎忙,胡乱读书,只字未写,对不起“笔耕不辍”这个成语。 周日从雪山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第二日凌晨赶早班,在小站候车,看见荡德农山上日出,美丽的霞光辉映着满天的云彩,竟是难得一见的冬日清晨。车到里奇蒙,再瞥见整个墨尔本城沐浴在冬日暖阳里,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甜蜜的感觉。 ...

 
 
 
雅拉河遐思之二

这些天来,一面等待,一面百无聊赖地混日子。上班仍旧是忙的,抽不出时间看书学习。零碎的时间都花在微博微信这i样的碎片式阅读上了。 晚上,除了陪女儿玩,哄她睡觉,剩下就是跟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偶尔练练大提琴,可兴致已经不如从前。 ...

 
 
 

Комментарии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