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共的公开信》
- ChocBrxwnie :3
- Jul 14
- 5 min read
亲爱的中共党员们:
你们好!
这是一封写给你们的信。你们或许是公务员、教师、警察、国企职员、基层干部、退伍军人……你们遍布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组成了国家政权与公共治理的主干力量。你们既是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制度运行的亲历者。你们知道现有体制的现实逻辑,也知道其中的困境与代价。
在这个时代,承担公共事务的人往往肩负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维持社会运行的秩序,回应群众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政策执行中的困难,以及日常工作中所体验到的种种制度性约束。
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确实积累了大量成就:国家在基础建设、消除贫困、教育普及、技术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这离不开无数基层工作者、干部与专业人员的付出与坚守。在许多场合,恰恰是体制内人员的兢兢业业,支撑起社会的基本运转和公共服务的底线。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在逐渐显现:政策层层加码与执行中的扭曲,信息传达的迟滞,基于指标导向的行政惯性,社会诉求的表达渠道受限,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不足。这些问题并非源自个人失误,而更多是制度机制在面对一个快速变动社会时所暴露出的局限。
这些现象提醒人们,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行政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制度的持续优化与政治结构的理性调整。只有让制度本身具备弹性、反馈能力与公共信任基础,才能有效回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复杂挑战。同时,这些现象不可避免会引起我们对让许多西方国家社会繁荣、人民文明、环境优美和谐的民主制度的思考甚至向往。
但是,在关于中国未来制度方向的探讨中,民主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汇。对于公共事务人员来说,对“民主”的担心往往不是出于意识形态,而是出于对秩序、稳定与责任的考量。很多人担心,一旦开放参与、放宽言论管控,会导致混乱、失控、权责不清,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尤其是由于中国文化重视集体而不重视个人、强调奉献而不是个人享受的伦理特点,这些所谓“顾全大局”的考量更让人不敢去尝试改变。
但历史与现实中的大量经验表明:真正带来混乱的,往往不是制度的开放,而是权力结构长时间的不透明、无反馈,以及民间能量的持久压抑与长期缺席。
事实上,民主并不等于无序。一个制度是否有序,取决于它是否有程序、是否可问责、是否能通过公开的机制处理冲突。在许多国家的转型经验中,可以看到:当社会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法治基础与公共意识时,民主制度的建立不仅没有带来动荡,反而成为治理能力提升的契机。
中国社会同样拥有这些基础:高水平的行政资源、良好的基础教育、强烈的集体意识、丰富的治理实践。一种兼顾秩序与自由的制度改进路径,是完全可以设想、并在渐进中实现的。
任何制度的运行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自我校正、自我革新的能力。近年来,社会治理中的某些现象值得关注:
1、群众表达需求的机制存在滞后,导致基层矛盾容易激化;
2、信息流动受限,造成部分决策脱离现实,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3、行政体系内部责任分布不清,许多一线执行人员长期处于压力与风险之中;
4、制度激励机制偏重上行问责,忽视横向协作与民意反馈。
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也并非某一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成熟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常见的“成长痛”。越是在这个阶段,越需要建立一种制度性信心:问题可以公开讨论、权力可以依法制衡、意见可以理性协商、政策可以通过反馈及时修正。
这些目标并不遥远,所需要的,或许只是对治理方式作出一定的调整与释放,让公共权力的运行逻辑从“控制—服从”逐步过渡为“协商—共识”。而后者,撇开意识形态不谈,恰恰是民主的精髓。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什么”,但实际上,每一次对待群众的态度、每一次面对上级压力的回应、每一次执行决策时的裁量,都是一次现实中的制度表达。在各种制度改革的讨论中,最重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实践中每一个具体岗位上的选择。
公共岗位赋予了人们某种制度意义上的责任。这份责任,不只是向上级负责,更是向社会、向现实负责。能否把握好这份职责的边界与伦理,恰恰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以审慎、务实、温和的态度推动制度渐进改良,可能比激烈的语言与姿态更有价值。例如,在日常工作中:
尽可能坚持程序规范,确保行政行为符合法律与常识;
在安全的范围内,对不合理政策提出温和建议;
以尊重和平等的方式面对群众,维护他们表达的空间;
对被边缘化人群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制度性回应;
在集体内部推动公开讨论与问题反思,而非一味服从。
这些并不是“激进”的行动,而是任何负责任制度中应有的治理素养。真正有希望的制度变革,往往不是从对立、斗争与排斥中诞生的,而是在责任、理解与愿景中逐步展开。
今天的社会,已远比几十年前更加复杂;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信息判断力、政治意识,也已不再是过去所能概括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治理方式——不是颠覆性的替代,而是制度理性基础上的更新与扩容。
只有在制度本身能够接纳批评、引入公共参与、建立反馈机制的前提下,治理才能真正赢得信任,社会才能走向长期稳定。在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构成这一未来的基础。希望未来的制度改革,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否定,而是一整个社会对更理性、更有尊严治理方式的集体选择。
其实,我们许多人对现实的不公正并不陌生,也并非毫无判断力;大家都知道不受约束的权力带来的危害,也感受到表达空间的日益收缩带来的压力。但为什么不愿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出于上面提到的各种担忧,一方面出于利弊权衡,但更多是,是因为人固有的惰性——在尚能承受的范围内,尽量适应,在未发生危机之前,不去多问。
但这是一种危险的安逸,像温水煮青蛙,在表面和平中消磨一个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果我们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就必须从今天起振作起来,认真思考从个人开始改变,不再做一个等待危机发生的人。而且,历史证明,主动改变往往带来发展的契机,而被动改变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悲剧。
愿所有在公共事务中肩负职责的人,都能够成为这份共同建设中的一环。
一个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海外华人
独立中文笔会会员
欧阳京
2025年7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