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穷养儿富养女?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Nov 23, 2022
  • 9 min read


很久前我就想写这么一个东西,一方面,为了给国外华人家庭做个参考,二来我也希望和类似处境的朋友们有所交流。毕竟我除了因铁链女事件开始认真用推特,不用其他任何社媒。


儿子是国内出生的,来澳后几年后,我们才想要个第二个孩子,11年,果然生了个梦寐以求的女儿。


刚来的时候,儿子才7岁,我们看到公立小学大操坪、校舍整齐、游玩锻炼设施安全齐备,比起国内学校不知道强多少,所以毫不犹豫地把儿子送去了公立小学。


然而,因为语言和个性的原因,善良也聪明无比的儿子过得很不开心,受到一些孩子尤其是亚裔的欺负。孩子妈看着心痛,便四处寻找好学校。


那时候女儿已经在孕育中。


妻子不会开车,每天算着公交火车时刻表,挺着大肚子,几乎走遍了墨尔本东南。为商量儿子转学的事情,会见了几十个校长、校务。


出国前妻子是一个极受学生尊重的教师,知道有什么样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务,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经过反复比较考量,儿子在三年级转到了一个非常小、但是人们极为和善的教会学校。


尽管搬了家,学校离家还是稍远,但儿子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童年。记得毕业典礼上,本来一句英文不会的儿子,在主席台上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满足,让人唏嘘。


中学是个问题,经历了公小和私小的对比,我们也想继续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但是反复考虑之后,最后还是孟母三迁,搬到一个成绩不错,名声挺好,华人较少的公校区。


原因很多,不便详述,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希望儿子在相对粗糙的公校锻炼一下。对这个社会有感性的认识。


应该说,这个目的我们达到了:儿子在中学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吃过一两个亚裔的苦头。直到十年级,也就是过国内的高一,儿子交到了几个本地人孩子做好朋友后,才一切顺利起来。(顺便说一下,儿子基本上无法和亚裔孩子玩,教会青年组的除外,他现在来往的朋友,都是本地人孩子。)


儿子虽然聪明,但成绩非常一般。他11年级前,从来不做家庭作业,更不用提华人家庭常见的补习了。我们也从来不管他的成绩,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教育他如何为人处事上了。因为我们知道,智商超越大部分孩子的儿子,学习根本不会是问题。为此,学校开始还找我们的麻烦,后来知道我们不在乎,也就听之任之了。


当然,由于我们语言不是特别好,对儿子这方面教育的肯定不是很专业,所以,我们请了几年的心理顾问,基本上每周都要对儿子进行心理和情绪上的辅导。事后回顾,儿子也说,没有那个亲切和蔼而专业的老太太帮忙,事情很可能不是这样。


12年级,儿子意识到考上大学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经济教育理念是先要独立。儿子的性格不适合去做劳工和手工业者,他想像我一样做个专业人士。当意识到想做专业人士不念大学是不行的时候,他就完全放弃玩游戏,开始用功学习。


VCE(即维多利亚州的高考)他考得不好,才80多分,比起华人孩子动辄99来,实在差很远。但是经过和Tutor细细商议,他报了澳大利亚最好的大学之一莫纳什大学科学系,并收到了录取信。


那时18岁的他,心理年龄还是偏小。我们就给他选择,也可以休学一年然后再去上大学。试一试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打工赚点钱,体验一下社会。


儿子一直想和某个朋友一样,玩游戏赚钱。有了这个休学时间,他就可以尝试。于是非常高兴地同意了,但是我们还是想办法,帮助他找了几份工作,让他半工半玩。


有时一整天,有时半天。下班干体力活累了,回家就玩游戏。有一次,终于用我们给他作为成年礼的顶级显卡电脑,拿了个小型比赛的冠军,赢了2千美金。当然,这与将近30刀一个小时的工作收入比起来,只算零花钱。(这个事情,一直是我和妻子为儿子骄傲的地方,要知道,我们18岁的时候,想要靠自己一下子去赚1万多人民币,简直是做梦。儿子比我们不知道要强多少,我们还有什么责备的?)


意识到玩游戏赚钱的艰难,和打体力工赚钱的枯燥。儿子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于是大学开始后,他决定,要争取门门拿HD(High Distiction,即极优),这样毕业就能轻松在IT业找个好工作。


儿子读的是计算科学专业。记得大一的时候,我还能在简单的python编程上加以指导。到了今年,大二的他加入了学校的编程俱乐部,与一个非常优秀的本地人孩子交上了朋友,每天要都做Google招聘难度的编程题,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编程。最近,他那个朋友收到悉尼一个投资银行的高薪邀请入职实习,并许诺毕业后20万的年薪,他仿佛看到自己这种努力,会有希望。


我们在独立生活的这个事情上总算放了心。只是希望我们对他在为人处事上的教育,让他在生活上也能经得起考验。


当然,我们知道他是个非常优秀且善良的孩子,因为他打工的公司里,几乎人人都夸他有礼貌,聪明能干,又高又帅。尤其是他的经理,一到学校放假时候,就催他为什么还不去他那里打工。


可是儿子已经看不上那种体力工作,他想做得更好......


这,就是我们“穷养儿”的过程。穷养,其实也是各种原因,技术移民的家庭条件、经济文化基础、新移民对西方社会、文化、教育的认知,都决定了第一个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做到各方面都让人满意,但是,这样的一个局面,我觉得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其他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下面,我再来写写“富养女”的事情。


所谓“富”,绝对不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尽管女儿上学阶段,我们的经济条件相比其他技术移民而言已经好了很多(至少没有房贷压力了),但是还是没有想送女儿去私立小学。我说的“富”,是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都不应该让孩子感到贫瘠。因为Poverty destroys everything,even family。比如,女儿和其他女孩子一样,都喜欢可爱的东西,看到了就想买,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原则是这样的:不是必要的东西,就不要买。但是必要的东西,就毫不犹豫地买最好的,不能给女儿造成一种家里穷的印象。当然,自己可以利用材料做的东西,就优先考虑做,例如贺卡可以画、一些玩具可以手工制作等等。另外,我还会教育她,世界上美好可爱的东西多得数不清,都买回家,家里哪里放得下?等等。


总之,让她去公校的原因有几个。


首先,我们所在区小学的素质教育搞得非常优秀,成绩、体育、社会活动,都是其他小学无法比拟的。


第二,因为妻子带着女儿从小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女儿已经锻炼得适应能力非常强,还不到3岁,她就知道什么场合需要安静,什么场合可以放开玩。有时候,妈妈开会一两个小时,她可以让人惊讶无比地安安静静一个人或者看书,或者玩玩具,耐心等妈妈开完重要会议。


第三,因为西方妈妈组(mother‘s group)活动多,只要有,基本上我们就不缺席。在妈妈组里,任何场合,女儿都是孩子王,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听她那又甜蜜又悦耳的声音指挥。


基于这些,我们觉得女儿去这个公校是合适的。果然,女儿在学前班就受到极大的欢迎,因为她还没有上学,就给新老师准备好了明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亲爱的字眼。


当然,孩子妈也吸取了儿子教育的经验教训,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参加的义务活动,帮教啊,组织活动啊,女儿活动上有妈妈在场,一来孩子信心足,二来搞好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对孩子有利。


比如,有一次维州电视台做一个流行话题节目,选在她们学校,女儿因为伶牙俐齿被选中做访谈嘉宾。虽然说我做家长的,多少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是想到孩子面对摄像头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心里更是一种自豪感。谁不愿自己的孩子可爱、招人喜欢呢?那一次回国,在合肥街头,安徽电视台在做节目,看到女儿的言行举止,就想让她去参加。虽然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过一种平静的私人生活,不寻求去做公众人物,但是公共场合举止得体,言谈稳健,也是一种重要素质。


在这个学校,女儿果然过得很开心。学校各种组织,例如学生会、乐团、俱乐部,她都积极参与。尽管小提琴因为不爱苦练,拉的不好,我们也不会去逼迫她,只要她在乐团开心就好。其实如果她真想走音乐之路,不见得要像其他华人家庭一样,小小年纪就要求把琴拉得很好,过个7、8级,真爱的话,在稍微大一点懂事的年纪上,也可以进步很快。


让我最开心的,就是女儿的阅读能力。她们学校这个最重要的阅读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一个班级里,不同的孩子级别不一样,阅读材料也不一样。当别的孩子还在读7,8级的书,女儿已经开始读20多级的书了。所以,她的阅读量很大,也很快。爱读书的孩子不会苦闷烦恼,也不会缺乏想象力。例如,有一次生日,我和女儿看完美国女孩系列电影之《Kit Kittredge》后,她突发奇想,要买一个纯机械的打字机。考虑到我们不鼓励她用太多的电脑来打字,就买了,每天晚饭前后听到她在那里用打字机咔嚓咔嚓写小说,改写哈利波特。那种感觉现在回忆起来都美好无比。


五年级,就是考虑中学的时间了。本来,我打算让她毫无压力地去上一个普通的小教会中学。


公立学校是不考虑的。因为青春期太复杂,而且儿子的宅,虽然是个性使然,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公校基本上是不会在体育运动上为孩子花特别的心思,完全靠自己。虽然我们热爱户外运动,越野、徒步、爬山、钓鱼、划船、野营从小就是常事,我甚至在儿子14岁时带着他穿越澳大利亚腹地 -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红色沙漠辛普森,他打篮球联赛,不但拿了一个区冠军,还迅猛长高到1米8,但是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儿子还是太宅,显然,这就是公立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了。


后来,我们了解到那个小教会学校活动很少,对生性开朗活泼好动喜欢组织活动的女儿不利,于是,我们就选了几家收费不低的私立中学申请奖学金考试。


尤其是一家墨尔本高考成绩、运动成绩都排名数一数二的私立女校。当然,其学费也是理所当然地数一数二。


我们看重这一家,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这家学校(简称L校)很特殊,她们九年级整个年度,都在离墨尔本200公里之外的山中校舍里,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除日常学习之外,就是徒步、划船、骑马、滑雪、砍柴、烧水等等,几个月回一次家。


这种教育方式,锻炼品格、体力、意志和独立精神,是我们最为看重的,哪怕那一年学费将近10万澳币,也不惜一试。


女儿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有点没信心。不过,也就是试一试,因为已经顺利拿到了几家不错的私校的录取信,如果实在不能录取L校,也不遗憾。


但L校的奖学金考试,似乎并不是很桌重成绩。所以她顺利地拿到了面试通知。


面试才是关键。


女儿果然发挥了她的优势,她的学生会活动、乐队活动、画画、写小说、户外运动如游泳、划船、徒步、野营,等等,都被她谈的头头是道,优雅而历练的女校长和副校长,常常听得津津有味,而忘记该轮到自己发问了,最后,她们只问,我们有什么问题。


这个事情是最难的,因为很多时候,你提的问题,往往是你最关心和最重视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在面试时居然问:“作为女校,孩子是不是会无法学会和男孩子交往?”


我不知道他问这个问题出发点是什么,但是我感觉校长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唐突。L校作为女校,其友谊活动的一个男校(简称S校),也是墨尔本数一数二的私立男校。记得有朋友得悉我女儿考上L校后,开玩笑说,她将来可以到S校钓个金龟婿。我很义愤,说我的女儿将来自己精神和物质就会富足,根本不需要金龟婿。而且,去女校,就是要让孩子远离诱惑,绝不要在不该谈恋爱、也不懂谈恋爱的时候去做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而把精力集中在、或者说把青春期多余的精力发泄在运动、学习、艺术这些完全无害的美好事物上。


尽管朋友的女儿很优秀,但最终她没有被录取。朋友问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影响,我也只能是猜测。所以,我妻子问的问题就是关于信仰的。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基督信仰为本的国家,很多私校,包括L校,都有基督教背景。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信仰不再是教育的内容,但是基督信仰的精髓,已经深入了人心。在这个国家生活了十多年后,我们感觉无论是哪种场合,一个有信仰的人,多少都会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值得人信任。所以妻子问了一个关于信仰教育的问题,让人知道,我们家庭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心和信仰养成的重视,这与学校重视纪律、品格、独立、自信、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心的理念是一致的。


结果是,校长副校长非常满意,几天后,我们就收到了L校70%奖学金的录取信。随后,我们发信通知另一个破例面试当场发录取信给女儿的学校。


于是,女儿就欢天喜地地准备去L校了。


L校,是维州女子运动协会的主办学校,每个孩子至少参加一门竞技运动,建议参加两种体育运动。但我一双儿女都不像我,体育都是他们的弱项。儿子错过了,宅太多,女儿我就不想再错过。就凭这个,无比重视体育运动的我,也是充满希望。


当然,L校那些漂亮的黑底白边的运动服、游泳衣、训练装备、一个学期下来几千澳币,多少让爱漂亮爱购物的女儿心花怒放。


孩子幸福,健康成长,不就是做家长最想看到的吗?



 
 
 

Recent Posts

See All
点绛唇----漫谈女权主义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这一首词,是我中学时代读过的记忆最深的一首。今天陪女儿到playground去玩,她荡着最爱的秋千,我便想起这首词来。 ...

 
 
 

コメント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