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哲学的音乐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Mar 8, 2022
  • 4 min read


如果说可以把音乐献给哲学,那么我要借花献佛,将把伯辽兹的《幻想》献给叔本华。


  正如我把诚信献给朋友、鲜花献给爱人、欢乐献给孩子、把悲怆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一样。


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便是让人最无法挣脱的、最为隐蔽、最为本质的悲剧情怀。


  开创标题音乐先河的法国音乐大师伯辽兹在对“奥菲丽娅”的痴迷爱恋中写下了震惊乐坛的交响曲《幻想》,他甚至在《幻想》出版时写下如此题记:一个富于幻想而精神失常的年青音乐家,因不堪单恋之苦而服毒。由于药量不足未死。在昏睡状态中,种种奇思幻觉集于心,转成乐思,特别是由爱人幻化而成的一个主旋律,时刻在耳边回响。


在整个乐曲中,爱情的主题是如此冷酷、阴沉、坚定不移,以至于我无法不把它当成是无论如何苦苦追求都无法摆脱的悲剧宿命,在经过追求、发现、欢乐、沉思、宗教抚慰,甚至死亡之后,这个宿命依然在灵魂的天堂回旋,压抑着每一个思想者生命的琴弦。


  与伯辽兹的《幻想》不同的仅仅是,叔本华的“奥菲丽娅”是困扰他一生的“生命意志”和悲剧意识。


  还是让我把交响曲《幻想》解读一遍。


  如果生命仅仅是幻象,那么这种幻象也值得我们珍惜。所以伯辽兹从童话般的梦境开始了五个乐章的辉煌。梦始终是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世界不过是我们的表象――叔本华在用他一贯沉稳的风格,提醒我们,梦境与现实世界到底哪一个更为真实?如果现实世界抛弃了我们,我们便求诸幻想,如果连幻象也抛弃了我们呢,我们岂不是要落入永远无法逃离的深渊?伯辽兹从昏迷的梦幻中看到的,便是这样一种情况,而且不能自拔。


  意识开始总是模糊的,梦境也同样如此。模糊中,隐藏着无限的希望和失落。于是,捉摸不定的弦乐合奏开始了希望与失望,乃至挥之不去的绝望之旅途。


  啊,爱人,我是多么渴求,你的音容笑貌。你温柔美丽的身影,掩藏在华丽的布景、盛大的晚宴、优美的举止之下。而且这些越是华丽、越是盛大、越是优美,便越是能勾起我幽怨的悲情。而你居然对我如此冷漠,对我的爱情睹若无物,正如惯常的男爵夫人对待一个落魄的文人一样。


  随着旋律越来越清晰地趋于伤感,时而急促的呼喊,时而黯然地漠然无语。陷入爱情的可怜虫几乎都是如此模样,只有当爱人的主题偶尔进入大脑,才突然爆发出生活的勇气,然而接踵而至的自然是一片混乱,混乱中,眼看着冰冷的爱情渐行渐远,伸出手去,却抓了一个空。命运不总是如此吗?


  失恋的人,总要在什么地方找寻慰藉,或是酒杯,或者高跟鞋。生命的目的不是苦难和悲戚,总有许多世俗的欢乐在召唤着我们。于是,在第二乐章中,伯辽兹声称他在舞会中看到了爱人的影像。


  明快旋转的圆舞曲、舞伴贴着耳根的短促呼吸、飘动的百褶裙、挥舞着的雪白手臂,忘记愚蠢的令人苦恼的爱情吧,打起精神,强颜欢笑,别自寻烦恼。看吧,还有对你心仪已久的舞伴,也有甜蜜从眼角眉梢飞扬出来,多么心醉、多么晕眩。


  但是,在肉体的欢愉中,却有着一种莫名的压抑在琴弦上流动,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奥菲丽娅”的一颦一笑总是那样难以令人忘怀,欢笑中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在欢快中忙乱不已的感官说:忘记她,哪怕是尝试一下,沉湎于现实的欢乐吧,舞蹈,旋转,在晕眩中寻找解脱吧。而心灵则在抵抗,它说,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于是,当那披着黑色斗篷的单簧管冷冷地出现,用阴沉、压抑的语调说出宿命的语言:这一切不过是你的幻象,你追求的不过是你冷漠无情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正在你的内心。我就想,如果叔本华听到这个足以令人崩溃的旋律,他宣称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便不是毫无道理了。欲望总是强调满足,而满足之后,便是更大的痛苦,这是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而受着意识底下潜伏的意志作弄的人们,才是这些悲剧的主人公。他们追求的,或者他们自认为在追求的,都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最后的感慨几乎都是“人生只是一场得不偿失的交易。”


  悲观主义者,在无法解决思想领域的纠纷后,不是投奔宗教,便是回归自然。叔本华最终发现自己对永恒的追求不能免于宗教,而伯辽兹在对爱情绝望以后,也只能在第三乐章里,从自然中寻找慰藉。其实,这种回归,不过是对无法释怀的人生终极目的的逃避:思想总是混乱,而思维却寻求纯净。既然灵魂最终也不能幸免,那么只要逻辑清明地向它走去,哪怕最后是刀山火海,也只能义无反顾。叔本华的宗教是藐视神学的。伯辽兹大概也认为,既然生命中的爱情是如此地不堪,却又无休无止地困扰:夕阳就是“奥菲丽娅”的脸颊红晕,微风就是“奥菲丽娅”的浅吟低唱,牧笛似乎就是“奥菲丽娅”诱人的召唤。剪不断理还乱,与其被爱情击溃,不如自己亲手扼杀它。正如在叔本华主义里,用拒绝呼吸来扼杀意志对生命的驾驭一样。


  爱人被杀死了,生命意志也被征服了。但是,就在《死亡进行曲》的最后,断头台的铡刀落下的瞬间,在一片无限的光明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爱情和意志的身影一闪而过,躲在灵魂世界的某一地方阴鸷地冷笑。


  伯辽兹让自己的幻象最后死去,为的是加深这种悲剧气氛,且不惜用修道院的钟声来宣布宿命的力量。在幻象的葬礼上,“奥菲丽娅”总该出现了吧,哪怕是与魔鬼一起降临?而没有婚姻、没有爱情、没有家庭的叔本华则把死亡看成自己独特的智慧。让欢乐、忧伤、混乱、单纯、爱情、命运在自己身后扭曲吧。


  思想家把被别人和自己咀嚼的剩物坚定地抛弃,为的就是开创肉体被消灭之后的崭新世界。


  最后要提到的是,伯辽兹给《幻想》写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我想,叔本华也可以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写下这样的副标题―--―《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的一生》。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