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大设计》读书笔记 之一,哲学的终结
- ChocBrxwnie :3
- Mar 4, 2022
- 3 min read
之一,哲学的终结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已死。而霍金说,科学已经远远把哲学甩在后面了。
科学只是建模的过程,建模意味着尽量模拟环境,然后得出最合理的解释或者结果。显然,这与数学方法背道而驰,数学作为最美的哲学方法,居然已经可耻地沦为了科学的工具。
然而用建模的方法去追求真理,其荒谬性在于:
1. 如果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那么将永远存在无法认知的未来和空间,今天合理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合理了。追求真理将是一个自我否定且永无止尽的过程。这意味着真理将无法寻求。既然无法寻求真理,我们就可以说真理已经死了。没有真理作为终极行为准则,人类的道德将落入实用化的陷阱,即于我有益的就是对的,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将没有节制。
2. 如果时间空间是有尽头的,那么建模的方法只在时间和空间终止时才有效,即便当真理被探求到,也已经是一切被毁灭的时刻。这无疑同样意味着无真理可言,与上一种情况毫无区别。
经典哲学的思路,是无不能生有,热力学定律中低熵状态总是往高熵状态发展。也就是亚里斯多德的第一推动原理:世界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和运动。
然而量子力学提供了无中生有的可能。
不过,即便无中生有是可能的,为什么宇宙单单生成了如今这个样子呢?为什么自然法则就是目前这一套,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呢?这好比问,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呢?要知道,在你有自我意识之前,你的父母和其他人的父母都是他人,为什么偏偏你就是你父母的后代呢?
加尼弗尼亚理工大学的Richard (Dick ) Feiynman,一个业余时间在脱衣舞场打手鼓的物理学家,他曾说过,不知道真理而活着,比拥有可能是错误的答案而活着,要有趣的多。(It is much more interesting to live not knowing than to have answers that might be wrong.)可自相矛盾的是,他却提出了多宇宙论,即M-理论。他认为,多个宇宙是存在的,宇宙历史不止一个,而我们只是恰好在这个可观测的宇宙之内,也就是说,你之所以是你,只是恰好的偶然,还有千万个别人,他们也恰好观测到他们自己的父母、国籍、身份。
这显然是非常激进的宇宙观,违背常识。但是,作为靠感官来解释世界的大脑,总是局限于感官所获得的一切,所谓的常识不过是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其实不过是一种思路,谈不上违背。
M理论本质上是说,我们都是在盲人摸象。我们摸到的是我们这个宇宙,而且永远都是一部分。
要想深度理解宇宙,我们不但要叙述宇宙现象,而且还有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如下问题,于是不可避免:
1. 为什么“有”而不是“没有”?
2. 我们为什么存在?
3. 为什么有这么一套自然法则,而不是别的一套?例如为什么是吸引性重力,而不是排斥性重力?当然,如果解释成,没有重力就没有我们现在在这里提出问题了,这是不行的。
伟大的存在主义者卡缪也说过,其实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没有另一个问题重要:因为生命的无意义、荒谬,那么生命到底值不值得去活?在卡缪看来,没有搞清这个问题之前,上述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意义,显然,没有生命,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而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问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了,让我们活一天算一天吧。
可是,我们无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们还是先假定生命有意义吧。那么,为什么有生命、宇宙和一切的形而上学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显然,霍金从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了暂时把卡缪放在一边的二流哲学家。
如果这是一本哲学书,那么意图就很明显:既然哲学已经被宣布脑死亡,那么我们就先用科学来代替它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