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大设计》读书笔记 之四--多重历史
- ChocBrxwnie :3
- Mar 4, 2022
- 2 min read
咏史词里,我最爱纳兰性德的《江城子》: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人类历史的真相无人可知,而宇宙的历史同样扑簌迷离。 从牛顿经典理论出发,科学决定论者拉普拉斯认为未来的一切均可从现在推出,只要我们掌握足够的现状信息。同样,如果你有一切关于现在的信息,你也可以逆向推导出千真万确的历史,无论它是痛苦的还是让人喜悦的。 然而,量子理论让这两种想法都成为不可能。 费伊曼在解释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时说,粒子从A到B有无数条可能路径,到底选择了哪一条路径从A到达B,完全是各种可能路径叠加之后的结果,这种解释与实验结果非常相符。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粒子,它的历史是不确定的。我们的任何观测结论,都是无数种可能的最后叠加之形成。 不仅仅如此,由于任何观测都会影响粒子的现在状态,所以所谓的客观存在也是虚无缥缈的。 例如,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你增加一个光探测设备,探测当粒子从A到B,到底经过了双缝中的那一条。实验结果表明,双缝干涉成像结果大大地不同了。这明确表明,由于光的作用,观测对粒子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种影响,不仅仅影响被观察的粒子“现在”的状态,而且它还影响粒子过去的状态--也就是历史。这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却是所谓的“延迟选择”实验千真万确的结论。 例如,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人想象对几十亿光年外的类星体发出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尽管目前技术还达不到这个实验的要求,但是理论上是完全可行。这种光产生于几十亿年前,经过各个星系的重力聚焦,最后到达地球。如果我们检查它通过双缝后的干涉成像,并将它与添加了“延迟选择”实验选项的成像结果进行比较,按照普通干涉成像实验与原理,这理当也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可是要知道,几十亿光前发出光,到底选择哪条路径到达地球,居然要受到现在的观测实验的影响。这种理论不是对经典历史观的完全颠覆又是什么? 如果纳兰性德也懂量子理论,那么他不但要感慨历史的“影凄迷,望中疑”,也许还要感慨,历史真相到底如何,不但每个人的观测结果都会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观测,也许都实际上改变了历史,就如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