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霍金《大设计》读书笔记 之二,有趣的哲学往事与自然法则之争论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Mar 4, 2022
  • 6 min read

  既然是哲学书,就应该谈一些哲学史。Here it comes:


  第一次成功地预测了日食的Miletus的Thales被称为哲学之父。


  Miletus是今天小亚细亚Ionia地区的一个城市,所以古希腊哲学从Ionia时代、公元前6世纪左右开始,探索自然,是这个时期哲学的典型特征,神话和传说被赋予新的解释,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从此开始了。


  从此,出现了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发现音高与弦长关系的Ionia人Pythagoras,他说过,音乐是哲学的最高形式,Pythagoras定理(中国的勾股定理)是第一个公认的自然法则(natural law)。Anaximander,Thales的学生,认为由于人类婴儿期如此之长,如果人类一开始就如此,则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人类不可能幸存,所以,人类一定是从其他婴儿期较短的物种慢慢进化而来的。这是达尔文主义的最早形式了。Empedoles,他发现,如果瓶子口朝下装水,就不可能将瓶子装满,所以貌似空空的瓶子里,一定有东西在阻止水进入,于是他发现了空气的存在。来自希腊北部的一个Ionia殖民地的Democritus,则更像个真正的哲学家,他运用纯粹的逻辑,分析说,东西是可以分成两半的,理论上讲,你可以把东西一半一半分下去,最后到一个无可再分的地步。最细的物质颗粒称之为Atom(希腊文意为“不可分的”),我们翻译成原子,当然,这是错误的翻译,因为后来我们又发现了夸克、胶子、轻子等基本粒子。所以,Democritus的Atom,从哲学上而言,因应该被称为基本粒子。最后一个Ionia哲学家是Aristarchus,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他用复杂的几何分析,他从日食中地球阴影的大小,得出结论:太阳一定比地球大很多倍,而小物体应该绕大物体转,所以他认为太阳而不是地球才是我们这个行星系的中心。另外他也说,星星不过是遥远的太阳而已。


  遗憾的是,Ionia哲学的影响只有几个世纪。例如,直到2000年后,伽利略才建立完善的日心说。原子论直到现代社会才成为完整的科学理论。


  不过,考虑到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缺乏准确的工具如数学来进行科学研究--10进制在公元7世纪才被印度人发明;加减号直到15世纪才出现;16世纪之前,等于号以及最重要的科学工具计时钟也还没有出现--这些科学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如亚里斯多德,尽管他说男人只有八根肋骨,他还说精子对于生育而言是无关紧要的,他还说重物下落比轻物块,诸如此类的一些荒谬的观点,但在那样落后的时代,他还是用理性的思考为哲学留下了无尽的遗产,并影响至今。更不用提另一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了,他的三大定律: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和光反射定律更是辉煌无比,让全人类至今受益。


  当然,哲学上让人唏嘘不已的往事,其实不是这里的重点,重点是:什么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从哪里来?既然所有自然法则从历史中的提炼而出的,那么在将来,这些自然法则将“可能”象牛顿定律被性对论和量子力学修改一样,得到修正。那么还叫做自然法则吗?


  古希腊时代,各种哲学解释百花争鸣,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法则这个概念还无法形成。例如亚里斯多德对自然法则就不感兴趣,他总是不断修正他的观察结果,如果他发现一些事实不适合他的理论,他甚至隐瞒一些事实,或者随意解释事实。例如在他被发现自己关于物体运动规律的描述不符合实情时,他的解释是,物体得到加速的原因是“当物体接近休息点时,变得更为兴奋,所以加速了。”而阿基米德也仅仅把他的三大定律当成数学公理而不是自然法则。后来的时代也是如此,他们甚至把自然法则和人类道德伦理规则混为一谈,例如Kepler认为行星之所以那样运动,不是出于自然法则,而是行星自觉地选择了自己椭圆形的运动轨迹。基督教哲学家Thomas Aquinas则走得更远,他认为,吴无生命的物体不是偶然地生或灭的,因此一定存在着一个智慧的个体让自然中的一

  切遵循这些规律。显然,自然法则的来源至今无法解释,Aquinas雄辩地把他们解释成神的安排,真是无可辩驳。


  直到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自然法则概念才正式形成。他提出的运动规律,后来被牛顿提炼成三大定律。他声称,自然法则,就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效的的法则。显然,笛卡尔和牛顿都没有想到爱因斯坦、波尔、普朗克、薛定谔等人会接二连三地把牛顿定律从哲学上彻底否定。把它们贬为几条科学规律、在狭窄范围内的近似值。

  当人类把视线从“如何”转向“为什么”时,其实就是从科学转向哲学。


  哲学上面对自然法则这个东西,我们需要倍加谨慎。因为一但有例外,就不能称之为法则。所以发现自然“法则”最多的伽利略也不敢把他们称为自然法则,而称它们为科学的观察结果,而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而规律显然是经验的结果。


  当然,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前,牛顿定律几乎被视为自然法则了,因为它几乎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可以观察到的一切。于是,在这个基础上,笛卡尔有了另一个惶惑,既然神创造了自然法则,那么神遵不遵守自然法则呢?显然,就哲学而言,这个一个典型的罗素悖论。


  笛卡尔当然对此无可奈何,所以他说,这些自然法则就是神本身的属性,而且,一旦神创造了一切,就基本上不再干预,让它自然发展。显然,这是托兰德、哈特利、普里斯特利、洛克、牛顿等人持守的自然神论的渊源。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否定笛卡尔对自然法则的定义,自然法则(natural law)可以被权宜地解释成可以被不断修正的东西,例如爱因斯坦修正牛顿,或者广义相对论补充修正狭义相对论,或者将来什么论修正相对论。既然如此,哲学意义上的自然法则不复存在,科学也必然失去雄辩的根基,说神可以让自然法则有例外,那也就不足为奇,大家半斤八两,彼此彼此了。


既然自然是由自然法则控制的,那么有些问题就不得不回答:


  1. 自然法则从哪里来?

  2. 自然法则有例外吗?

  3. 是不是就这么一套自然法则呢?


  这些问题,显然不象数学方程,有确定的答案。


  有些人,如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认为自然法则是神的创造。既然是神的创造,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神有能力或者意愿随意修改,比如创造神迹等。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爱因斯坦都认为自然法则存在是因为出于必须,且没有例外,否则一切就失去了逻辑的合理性。既然如此,数理逻辑便成了唯一值得尊重的东西了。自然法则的例外,例如很多基督徒所见证的神迹,对很多人而言,就是因为违背了逻辑而不是科学而不被置信。所以,基本上科学决定论者如拉普拉斯都认为,如果自然法则如其定义,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必须被遵守的,那么宇宙中就没有神的位置。



  或者我们可以回避这些问题,从此专注于科学和现实,解释这个世界如何运行。但是总有人要提出这些问题,专注于哲学与理想,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运行。


  在本书中,霍金试图从科学跨越到哲学,以无神论的方式和态度来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且拭目以待。看看比有神论的方式和态度有何高明之处。


  在我看来,无神论者(Atheists)或者说不可知论者(agnosticists)有一个致命的逻辑弱点,就是当你声称没有绝对的“神”的存在时,就是等价于声称绝对真理是不可知或不存在的,或者用现代方式的表述成认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能被证明或否定。那么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本身----“神不存在或者绝对真理不可知”这个命题,本身也是无法被证明或者否定的。这样无神论者或者说不可知论者,就不可避免陷入自己主张的东西所带出的自相矛盾的陷阱。


  作为相信有神的人,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承认绝对真理存在,而不是急于否定它,然后慢慢地去追求这个真理,更符合逻辑一些。而基于人生命和认知的有限,人人都有权拥有并解释基尔凯廓尔所说的“因我而真的真理”。如此,有神论无神论庶几可以和平相处,没有必要互相敌视,争得头破血流。文化的多元论,在人人平等,自由天赐的基础上,就可以让世界在和平法发展的基础上,让个性得到充分凸显。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死了就死了吧。毕竟这个世界是不是一个幻象,都还没有定论呢。而且,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学和诗歌,没有美丽如柏拉图理念论和海德格尔的诗意哲学,生存与死亡何异?


Recent Posts

See All
耶鲁大学课程《欧洲文明1648-1945》 第十二课 19世纪城市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 十九世纪见证了非凡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增长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城市化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的增加。 城市地区的阶级隔离地理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导致了日益加剧的阶级隔离地理,城市中显示出繁荣的西部与较不繁荣...

 
 
 
克尔凯郭尔

像马克思一样,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也是对黑格尔综合体系的反应。黑格尔认为,哲学在他建立起终极目的或理解了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之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使命。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式体系似乎是哲学的终结,前提是你接受他的论点。而克尔凯郭尔讨厌黑格尔体系中的一切。他讨厌它自鸣得意的确定性,讨厌...

 
 
 
马克思与基督教

马克思对十九世纪哲学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的目的不是综合雅典和耶路撒冷传统,而是综合并统一不同哲学趋势中的分散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来自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英国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与黑格尔将人类历史解释为一系列渐进发展的理想主义传统结合,并把它们与第三种元素...

 
 
 

Comentario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