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西方伦理学大纲 之三 自然法伦理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Aug 30, 2022
  • 6 min read

亚里斯多德的美德伦理观没有解释美德伦理的来源,而伦理观的来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人总是要问为什么。


伦理观的一个被很多人公认的源头是宗教,例如,美国最高法院Suprime Court里,有三个古人的雕像,孔子、摩西和梭伦。其中接受上帝颁布的律法“十诫”的摩西处在正中间。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的国家,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无神论社会而言,你首先得证明神的存在,才能让人信服“十诫”是现代律法或者伦理观的可靠的源头。而哲学家们如康德认为,要证明上帝的不存在与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同样困难,前者也许更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理论,来避开这种神圣诫命伦理观源头的困境。不但避开这种困境,还可以避免这种神圣诫命论的不足,例如,十诫里并没有说不能虐待儿童,但是虐待儿童被公认是不对的。


主要由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提出的自然法伦理观,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托马斯阿奎那被天主教封圣的原因是他的博学与著述等身,你到图书馆里检索他的名字,得到的结果数量会让人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奇迹是封圣的条件之一。)


他认为,任何理性的人(见亚里斯多德对人本质的定义)都可以单独靠理性得出相同的伦理法则。人不必先信仰上帝才能遵守神圣诫命去行事,而只需通过思考来得出对道德上的善的正确理解。


阿奎那认为有三种法则。永恒法则、自然法则、神圣法则。永恒法则即上帝创造宇宙的经纶(计划安排),这只有上帝自己懂得,一个人无论多么具有灵性,只要他不是上帝(犹太-基督-伊斯兰宗教传统认为人永远不会成为上帝)他就不可能完全懂得上帝的经论。


但是人可以部分懂得并参与永恒法则。一个理性的人参与永恒法则中,这就是阿奎那所谓的自然法,是自然法伦理观的基础。


什么是参与永恒法则?比如人的身体,受限于万有引力法则,尽管你可以自由朝天空跳起,但是万有引力总会让你落到地面。这种时空法则是无法违背的,如果时空法则属于永恒命定的运动规律,那么我身体的存在当然就是参与了这种永恒的自然法则。诸如因果律、牛顿三大定律,等等,都是这些永恒的法则的一部分。


与其他伦理学传统一样,自然法伦理观首先也要解释什么是善。我们记得亚里斯多德认为善就是有美德,或者创造幸福或者说人的福祉和发展。而自然法伦理观认为善是“与事物的自然目的一致”。例如,眼睛自然功用是看,耳朵的自然功用是听,鸟的翅膀的自然功用是飞行,事物存在的价值在于实现其终极目的,(亚里斯多德提出“目的论”Teleology,当我们问一个东西的存在价值时,我们要研究它的终极目的,亦即其存在的终极原因。)阿奎那说,我们当然可以那鸟的翅膀上的羽毛拔掉来做笔写字,或者做成扇子,或装饰帽子,但是理性的人知道这都是不是鸟的翅膀自然的目的或者功用。


而神圣法则,则是圣经中或者宗教传统中明确指出的伦理生活法则指导。但是这些明确的指导是很少的,我们还是需要用我们的理性官能来决定哪些传统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好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圣经中记载上帝给了人主宰其他动物的权柄,即其他动物的存在是为人的存在服务的。当然,这种说法并非确定无疑,因为毕竟还有很多事物是人不能确定辨别它们终极的善的。我可能可以是说牛的功用是为人提供牛奶、衣着、劳力等,但是我们不是牛,无法知道牛是不是也有对世界具有理性的认识,所以,这些功用并不是无可争议的。


阿奎那认为人的本质除了理性和社会性以外,还有两点,即繁殖和生存的本能。理性导致我们对知识的自然追求,社会性导致我们寻求友谊和爱。繁殖本能导致的性需求,生存本能导致求生的欲望,都是人的天性。


正如我们认为眼睛的终极目的是用来看,耳朵的终极目的是用来听一样,我们也可以追问我们这些本质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而符合其终极目的的东西就是善。求生的自然欲望是为了保存生命,所以生命是一种基本的善,热爱生命提高生活的质量就是一种善的生活方式,反之,就是伦理上的错误。同样,繁殖的行为可以用来达到其他目的,例如追求快乐和表达爱,但是说人是因为快乐而具有了性本能是不通的,追求快乐的目的无法完全取代甚至超越繁殖的目的,所以为了繁殖的性活动是一种基本的善。再者,人的社会性导致我们追求友谊和爱,所以追求友谊和爱也是一种基本的善,而用假装友情和爱来利用别人,最终是会伤害这种善的,所以只有真正的友谊和爱才是善。理性也是如此,理性自然追求知识,如果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去制造武器来伤害生命,被伤害的人就失去了这些自然的权利,那么它不但侵害了生命作为一种基本的善,也违背了理性作为一种基本的善的原则。


当然,如果呆板地遵循阿奎那,不免会产生一些极端的见解,比如认为凡是不是为了繁殖的性生活都是违背人性本能的自然法则的。但是要考虑到性活动促进爱,而爱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追求。所以,真爱导致的性生活,是符合善的定义的。而成为自己的性本能的奴隶,为了满足和快乐去追求性,则不能说是符合这种善的定义的。


显然,这些对善的推导,纯粹依靠人的理性,而不必依赖于上帝的存在。你只要去追问人的本性的自然倾向是什么,凡是符合、促进这种自然倾向的就是善的,否则就不是善的。


自然法伦理观的基本原则就是,人要追求符合并促进人类自然倾向的基本的善,即知识、友谊、爱、生命和繁衍。


不过,有时候自然法伦理观的基本原则无法给予我们关于什么才是正确的明确答案。


例如,如果我告诉你谁偷了你的iPad,你就很有可能去杀了他。那么我到底是对你撒谎还是说真话?所以,我们还需要讨论另外三个伦理原则。


第一条是“黄金规则”。所谓“黄金规则”,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这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乎就是同一个意思。可见,黄金规则不当适用于自然法伦理观,也适用于其他伦理观。例如美德伦理观,如果个人美德意味着你要勇敢、公正待人、克制、虔诚,那么你自然也希望别人公正带你,勇敢、克制、虔诚。


在自然法伦理观里,我认可自己的那四种自然倾向,那么我当然也要认可别人同样也具有这四种自然倾向。


当你面临偷iPad对这个困境时,你先要问自己,是否希望别人对自己撒谎,显然你是不希望别人对你撒谎的。但是如果你遵循黄金规则说真话,那么会导致一个人丧失生命。所以,这个情况下,我们还要考虑两外两条规则,例如泡林原则Pauline Principle,泡林原则出自于圣徒保罗的话:人不能为一个好目的去行恶事。(有意思的,量子力学里也有个泡利不相容原则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也许这里我们可以引用量子力学的术语说,善恶是不相容的)


不幸的是,在偷iPad对这个困境里,应用泡林原则会导致恐怖的后果,你因为不能为一个好目的去行撒谎,结果导致一个人丧失生命,尽管你也许会为自己开脱说,我无法确定偷iPad的人肯定会被杀,未来是不可知的,而撒谎是不道德的,等等,但是,在我们看来,这种情况下泡林原则确实失效了。


最后一条原则是双重效果原则。即,如果一个行为会带来两种后果,一种善,一种恶。那么我可以采取某种行为,只要它满足如下条件:首先,这种行为本身是善的,显然,在这里,撒谎本身不是善的。第二,我们必须有达到善的后果的意愿。如果我知道小偷会被杀我还去说真话,这就违背此原则。最后,情况必须是非常严重,意思是一些琐屑的事情,是不适用这个原则的。


显然,在偷iPad这个后果非常严重的例子里,当这三个条件都考虑到了时候,你显然会得出,保存生命当然是基本的善,且比撒个这样的谎要重要得多,加上目的是善的。应用双重效果原则,理性的人应当会做出让人满意的选择。


总之,黄金原则、泡林原则和双重效果原则,是自然法伦理观的三条重要判断法则。我们依靠理性,应用这些原则,从而在很多是非善恶的两难困境中做出选择。比如,一条救生船只能装9个人,如果有10个人上了船,简单的判断是要么把多的一个人扔进海中,牺牲1个保全9个,要么10个人全部遇难。显然,基于这些原则,牺牲一个保全九个,貌似谋取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从自然法伦理原则出发,这不是善的。


这种情况下,除非有人自愿牺牲,没有人有任何权力使用任何方法,多数投票也好,抽签也好,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的善是最高的善。只能采取轮流游泳或者什么其他办法来解决。










Recent Posts

See All
耶鲁大学课程《欧洲文明1648-1945》 第十二课 19世纪城市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 十九世纪见证了非凡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增长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城市化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的增加。 城市地区的阶级隔离地理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导致了日益加剧的阶级隔离地理,城市中显示出繁荣的西部与较不繁荣...

 
 
 
克尔凯郭尔

像马克思一样,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也是对黑格尔综合体系的反应。黑格尔认为,哲学在他建立起终极目的或理解了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之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使命。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式体系似乎是哲学的终结,前提是你接受他的论点。而克尔凯郭尔讨厌黑格尔体系中的一切。他讨厌它自鸣得意的确定性,讨厌...

 
 
 
马克思与基督教

马克思对十九世纪哲学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的目的不是综合雅典和耶路撒冷传统,而是综合并统一不同哲学趋势中的分散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来自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英国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与黑格尔将人类历史解释为一系列渐进发展的理想主义传统结合,并把它们与第三种元素...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