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学大纲之一、介绍
- ChocBrxwnie :3
- Jul 28, 2022
- 9 min read
Updated: Aug 5, 2022
哲学,作为一门有2000多年历史的科学,最初的时候是面对面的对话,到了现代,人们在专业杂志上进行关于我们作为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的讨论,或者著书进行研究。
实际上,我们可以对任何事物进行哲学研究。例如,如果你要去读法学院,你当然要学习法律,你要学习如何发起一个法律辩护或诉讼,并熟练掌握法庭上的礼仪。但你也要采用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正义的概念、自由和惩罚的概念、宪法合法性概念,等等。
而哲学家,不是关注这些法律实践本身,而是后退一步去追问,这些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例如,自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惩罚的理由是什么?好的法律的基础是什么?
甚至,我们可以进行关于医学的哲学研究,我们研究这个领域实践中的基本概念,比如
关心另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开处方的责任是什么?
等等。
传统上西方哲学分为五个子学科:
1.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是研究终极现实的学科。例如,在他人面前,人都会摆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我们后来发现事实上他们可能非常不同。在沙漠中,我可能会产生一种海市蜃楼的幻觉,似乎远处有绿洲和水,但当我走近它时,我发现事实上却没有。我们对表象和现实之间的区别有一个常识的理解,作为哲学家,我们需要有基本立场去追问,世界的实际组成是什么?作为普通人,我们知道世界表面是什么样子,也知道我们的生命表面是什么样子,生活有很多烦恼和责任,也不乏欢乐的片刻。但作为一个形而上学思想家,我们想知道作为一个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真正本质是什么?它从何而来?世界是创造的吗?是否存在上帝?难道我们仅仅是血肉之躯?我们是否具有灵魂?是否有来生?等等这些思辨的传统而典型的西方形而上学研究。
2. 知识论 (epistemology)
如果我说上帝存在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哲学家,仅仅因为一直被教导而说我相信上帝存在,或者说我感觉上帝存在,这是不够的。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观点提供理由、解释和证明。
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哲学子学科,当我问你如何知道一个事情或者当我问你如何认识你所相信的东西时,我就是在问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认识论研究的是知识由什么构成,当你将一个信念视为知识时,它需要在具备什么条件。即便你有一个真正的信念,但这还不是知识。例如,你相信你的车现在就在停车场,你可能是对的,但确认它的唯一方法是到外面去看看。甚至,即使去你看了,你怎么知道你的感官没有欺骗你?
3. 逻辑学 (Logics)
当哲学家进行形而上学或知识论研究时,他们会下一些断言。这些断言的论证有好有坏,好的论证遵循规则。当然,思想有规则在现代人听来可能很奇怪,特别是在美国这个建立在思想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基础上的国家,当人们建议说思考需要规则时,有些人可能会反对。但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都会理解,如,当我说a等于b,但b不等于a这样的话时,这就矛盾了,它违反了我们称之为同一性原则,如果我关注什么是好的论证,以及思考的规则,那么我就是在研究逻辑学。
4. 美学 (Aesthetics)
哲学家不只是问宇宙的起源之类、上帝是否存在、心灵和肉体是否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也倾向于研究美、爱、文学和艺术这样的东西,这些学科研究的是美的本质、美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我们称它为美学。
5. 伦理学 (Ethics)
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而言,虽然上述这些都重要,但是他说,除非我首先寻求了解自己,把我的哲学目光转向内在,审视我的生活、我的思维、我的行为,并追问我应该如何去生活、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上述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无关紧要。
所以哲学中最重要的是伦理学,即追问生活的意义。
"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是哲学研究最重要的主题。苏格拉底最著名的格言是:”未经审视的生命甚至是不值得活的。”除非我们花时间去了解自己、去质疑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并寻求善的含义,那么我们就忽略了做人的本质。
西方伦理学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的本质
2、伦理的起源
3、伦理是相对的吗?
4、实践问题上的是非观
正如苏格拉底那样,我们从一个问题出发讨论伦理学的这四个方面。这个问题就是:善是什么意思以及过一种善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好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到底哪一种才是善的?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任何好的生活方式都是善的,但是苏格拉底可能会有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让人过上一种幸福满足生活的善时,我们往往会经历到一些事情,你认为合适很想去做但是却不会去做。即,苏格拉底认为,当你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象从前那样渴望某些事物了。
当然,对于任何希望自己过的一种值得自己追求得善的生活的人而言,并不一定需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这个问题真的有答案的话。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严肃地批判,开放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局限于某一种,而是有多种可能了。从自己的舒适区、熟悉的环境中后退一步,哪怕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某种具体的情况下做了最好的选择,我们就朝回答这个问题迈进了巨大的一步。即,善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知道自己有各种选择可能的情况下,以开放的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去超越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在环境、外在因素的逼迫下去过自己不得不过的生活。)
这很接近苏格拉底的态度,尽管作为古希腊哲学三杰之一,(其他二人是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他也认为有德行的生活是善的,而善就是公义、勇气、克制、虔敬这些德行。其他品德源自于这五者,但是他绝不会认为这是唯一善的或者最好的生活方式。因为他非常清楚人性的弱点,且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心灵也是有限的,总是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象哲学家渴望知道的问题:宇宙起源,是否存在上帝,为什么人居然存在,我生命的目的,甚至人类存在是否有意义,也许人类存在只是不断变化的宇宙历史上一种荒唐的偶然现象。
如果我们象苏格拉底那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人是无法回答的,所以是否有一种于坏的生活方式相对的”好“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问是否上帝存在、人是否有灵魂一样,都是不可能回答的。
但我个人认为,过一种善的生活,就是意味着懂得自由的含义。
也许很多哲学家会批评这种观点,但是毕竟我们要知道,伦理学是对过一种善的生活意味着什么的哲学研究,而这种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做出选择,决定做这个还是不做这个,世界的意义、人是否有目的,都要求我们是自由的。如果我们无法自由地改变自己,并承担选择的责任,那么伦理学作为一中学科不过是一种空想。如果人无法改变,追问什么是善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这个并无所谓,因为人不可能彻底地脱离自己的习惯、家庭环境,无法改变自己的父母、母语、禀赋、天生缺点等等。)
虽然说伦理学历史不是我们要谈的重点,但是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伦理学传统或者说流派,从古希腊的品德伦理,到自然法伦理、契约伦理、义务伦理、关爱伦理,以及存在主义伦理。了解那些智者给我们留下的传统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追问到底如何才是做一个”好“人的基本,而不会为因为发觉应该过某种生活却没有去做而感到遗憾,不会为自己应该做某种选择却没有做感到担心。
如果我们追问如何去过度过一生,这就预先假定了我们不但有提这个问题的自由,而且有接下来选择不同答案的自由。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自己是自由的以及这种自由的含义,那我们就向我们真正渴望的东西迈进了一大步,不但具备了过一种善的生活的知识,而且那就是善的生活本身。因为知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你使用你理解的知识时,知道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些东西不是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正如我们会从爱比克泰德那里看到的那样,我们无法选择出生、自己的家庭、身体、优点和缺点,我们被扔进这个世界中,我们虽然没有理由为这些自己没有选择的东西负责,但我们仍然承受这一切的后果。不过我们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在生命的尽头,唯一有意义的评判是你对自己的评判。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圣经是真实的,上帝创造了宇宙,祂拥有最后的审判权。你的选择还是有意义的,哪怕连最严格的天主教也承认在遵守教会的信条之外,救赎之路上还有人自主的空间。例如,如果你诚恳地追寻善并为此生活,去寻找上帝,即便你没有听说过耶稣,只要你的心灵是纯洁的,上帝的恩典也会拯救你。
当然,最初宗教信仰是伦理世界观唯一的主流基础,现在大多数人也还是以信仰来判断对错,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理性本身也可以成为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或者感情甚至一些象契约这样脆弱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伦理学的基础。例如动物靠什么来维系伦理?不仅仅是灵长类的动物,连大象也会做出道德上“正确”的举动例如帮助其他大象找到食物(如果动物也有道德观念的话。)。也许某种生理的东西也提供了伦理学的基础,例如人的本能。
这就牵涉到人的天性。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有关于人的天性的观点。大多数哲学观点都认为人的天性分为几个部分,例如心灵和肉体、理性和热情,理智的方面与动物性的方面。柏拉图把人的天性分为三部分,理性、热情和欲望。人有求生的本能,吃饭睡觉的本能。一般而言我们把这种本能与感情倾向等同起来,人本能地倾向于生存、生理满足、逃避危险。但是这种本能倾向有时候会与我们的理性冲突,即倾向于做的事情有可能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也有些伦理观认为这些本能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当然大部分人认为理性比动物性的本能要更高一级,不过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的一种,善就是创造人所能感受到的最大幸福量,所以你的情绪和感受才是行动的指南。实际上功利主义鼻祖大卫休谟,就认为理性永远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它只能告诉我们具体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我应该做的就是我的情感告诉我应该做的。功利主义的目的就是让最多的具有这种情感的人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诸如此类的伦理学传统,无论如何,它们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人的天性是什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们是否本质是自私的,还是有利他的本能?人是不是理性的?等等。苏格拉底说,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如何知道它的善恶呢?如果我们说,一支粉笔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我们预先知道了粉笔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的作用是什么。但是我们如何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不知道人应该的样子,我们如何知道人的善恶呢?这些问题是非常难以琢磨的。例如人类作为整体是否有一个目的?或者我作为一个个人,有没有人生的目的?
这个课程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如说是引导我们如何更合理地来提这些问题,诸如什么才是善的生活这类问题。意即从一个理性的人的角度,来理性地提问,而不是局限于个人意见。因为到底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还是未知数,尽管大多数伦理学传统都认为这些问题是有答案的。例如他们认为过善的生活要么是创造最大的幸福量、或者具有各种品德、或者能尽自己的义务、关爱别人、或者追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具有虔敬的信仰等等。尤其是我们最后要谈到的存在主义则与这些都不同,存在主义认为这些问题不确定有客观的答案,也许过一种善的生活无非就是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另外,相对主义者又认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环境,善恶是非都是不同,没有什么适用于所有人的答案。
当然,如果我们说做一个好人就是要有德行或者是让人幸福,你有权利问这是谁说的,你怎么知道的,证据在哪里等等。或者问,这种伦理学标准的源头是什么,权威性在哪里?等等。
除了这些理论上的三个问题之外,还有第四个问题,一个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什么让人的行为对或者错,什么是判断标准?当然,避开前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人性本质、价值标准是否普适,价值标准的源头,是上帝的旨意还是文化上的一致同意,源自于人类情感还是生理部分、等等。
我们先从分析历史上的伦理学理论着手,例如古希腊的善的概念,到斯多噶主义,然后是17世纪所谓的现代伦理学,直到20世纪后现代思想,以及当代伦理学思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