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详解 之一、介绍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Mar 29, 2022
  • 7 min read

Updated: Apr 9, 2022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语为: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中文简称是《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文和英文简称是《Prolegomena》。


由于开启现代哲学新篇章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评价居然较为负面,两年后即1783年,康德写下这一本短小的书,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补充,或者说概要。所以,虽然也难懂,它是理解更为难懂的《纯粹理性批判》的门径。


不懂得《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说懂得康德,而不懂得康德,在叔本华眼里,不是一个成年人,在黑格尔眼里,就不算哲学家。所以,让我们马上来搞懂《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吧,并为进一步懂得《纯粹理性批判》打下基础(我接下去的工作就是详解《纯粹理性批判》)。


这个详解,是笔者上美国哲学博士Brezensky的伦理学课程的笔记,当然,我也会结合一些我在牛津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做些注脚,但还是以前者为主。


之一、



伟大的18世纪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因为是他第一次向我们真正展示了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在康德之前,认识世界的最大的障碍是认知主体(人)和认知对象(世界)是分离的这种观念。


除了巴克利之外,人们认为世界是一个自在的存在对象(object that exists in itself ),世界是外在的,而人作为认知的主体,subject,是内在的。这个世界上的对象,即物体,通过某种途径被人心所认识,成为人心中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的思考和感觉正常的话,这个概念会与外在的对象相似。巴克莱承认这种认知的困难之处,而休谟完全被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击垮,即,即便我们承认物质对象是自在的存在之物,我们还是无法证明它们就是形成我们心中的概念的原因。因为人与物是毫无关联的。笛卡尔则完全依赖于神的慈悲来证明:如果我能正确地使用我的官能,那么我对这个世界形成的概念,就正确地表示这个世界本身。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取得的成就,是他成功地否定了“心物二元论”,即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的分离。在康德看来,自在的存在之物,即事物本身,不可被认知为存在,也不可被认知为不存在。他认为它们可能存在,只是我们无法“体验(experience)”事物本身。即,对于康德而言,主体和对象不是分离的,即没有什么“心物二元论”。而是理性官能(笔者注:理性是人的一种官能,正如耳朵是听觉器官,眼睛是视觉器官一样。)让人类体验世界对象成为可能。(笔者注:体验的含义需要详细解释,但这是后话。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就是,体验到不仅仅是感觉到,例如听到看到,还要用理性来理解这些感觉,不能理解你感觉到的东西,是不能被称为体验到了的。就好比《纯粹理性批判》课程里常常举的这个例子一样:狗不能体验到一棵树,尽管狗可以看到树,但是狗没有理性,不可能理解树的各种属性,所以无法体验到树。)


康德将自己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休谟。他说是休谟的怀疑论将他从教条的沉睡(dogmatic slumber)中唤醒,即他认为,从心物二元论,即主体和对象分离的模型,是无法得出因果律的,是休谟让他意识到这一点,而之前他从这个观念旁边梦游而过了。对于康德而言,对象之所以成为经验的对象,是因为人类理性的力量将经验构造成那个样子。


比如,一台普通的传统35毫米相机,它的设计目的是产生一个静止的图像,它无法重放,也不记录声音和三维图像。它所能做的受限于它的结构,即它是如何设计的。


同样,对于康德来说,我们对世界甚至世界本身的的体验,依赖于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构成而来表达它的。我们体验到的世界或自然界作为一个时空中的对象集合,受物理学规律的支配。但对康德来说,空间、时间甚至物理学定律如因果律都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我们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而是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我们之中。


我们把这些时空结构加于经验之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之结构方式,即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完全是人类理性的设计方式产生的结果。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存在事物其本身是什么样子,是完全超出人类理性的理解能力的,


我们从来没有对事物本身的经验,我们的经验是这个世界被理性表达出来的样子。这个观念认为世界或者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是由心灵构造而成的,而不是它全然赋予心灵的。


这种想法是如此的激进和新颖,以致于他的同时代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明白他在说什么,事实上,他们认为他说的与巴克利说的没有什么不同,即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概念。但康德并没有否认事物本身存在的可能,只是说事物本身绝不是一个可能体验的对象,我们所体验的东西总是受人类理性的结构支配。


所以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的意思,就是为了表明理性的局限性、理性的认知能力范围。这就是批判的意思,当我对某物进行批判时,我们指出它的能力和它的局限性。


《纯粹理性批判》这个标题也意味着纯粹的理性是批判者,是主体,但也是批判的对象。我们是在用纯粹理性来纯粹理性本身,即理性批判它自己的能力。


康德说他在做的是他自己版本的哥白尼革命。在16世纪的之前,我们的宇宙学或者说天文学、理论物理学基于托勒密的学说,认为地球是静止的,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我们运动。哥白尼意识到托勒密的宇宙论并不符合观察结果,特别是它无法解释水星的轨迹,数学上解释不通。所以他提出太阳是静止的,而地球围绕着它旋转。


这种思考模式的转变就能够解释水星的所谓“逆行”运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一场巨大的科学革命,一个完整的范式被另一种范式取代。我所说的范式是指用一种架构理论来解释特定事件。


康德说他自己那种哥白尼革命意思如下:


如果我们回到笛卡尔,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即物质或物体的存在,是作为真实事物本身而存在的,而真理是人们心中的概念和实际情况的对应关系,当我的想法与与事物的实际情况相符时,我就有了知识。


因此,对笛卡尔来说,思想是由世界存在的方式来解释的。康德所做的是扭转解释的方向,就像哥白尼颠覆了传统宇宙观一样,他认为概念并非由是由事物本身或对象造成的,而是我对事物的经验,取决于心智的结构。


《未来的形而上学导言》这本书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出版的一本书,鉴于后者被广泛误解,他写了这个更容易理解的版本,有点像漫画版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在序言中说,在我们可以做进行任何形而上学的思考之前,即思考世界的本来样子而不仅仅是它看起来的样子之前,我们必须建立一些原则来解释是什么让“经验”成为可能的。


康德的主要问题是,形而上学为什么可能?即我们如何能获得普遍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用来解释物体的行为?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意思:将普遍原则的应用于一个确定的认识对象、某一具体事物上。


例如,当我往上扔粉笔,粉笔上升又回落的时候,这种观察结果可以用万有引力原理来解释,当我用普遍性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粉笔的行为时,就是在做自然的形而上学,即物理学。


所以正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一样,康德在《未来的形而上学导言》中想解释这种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


他的回答是: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比如当我体验到一个事件是另一事件的原因时,休谟认为我们永远无法体验到它,只不是习惯的结果而已,而康德说,事实上我们确实知道a是b的原因,因为我们能够将普遍的原则应用到特定的事件上。康德认为,休谟忽略了这些原则,如因果关系、或者是笛卡尔的物质概念。(笛卡尔用物质概念来解释外观上变化的蜡的持久性。)康德所说的原则或概念,例如起因、物质和存在概念都是人类理性的先验结构,我们把它们加在我们的所感知事物之上,虽然我们也有可能对世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不过对康德来说,这些判断上的错误是是由于我们应用了错误的概念而已。


不仅仅是像因果这样的概念内建在我们理性的结构中,空间和时间的形式也是如此。当我们感知一个在空间和时间的物体时,空间和时间并不是这个物体的属性,它们不属于世界,而是人类直觉的形式。


我们所感知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直接被这些时空直觉的形式过滤了的,我们人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的,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体验空间和时间中的世界,并受制于普遍规律。


但所有这些结构,即我们通过它们使世界变得可以理解的所有这些结构都是由心灵提供的,而不是在感知中由世界给予心灵的。


因此,自然本身并不是一个事物本身(自在的存在),自然是对事物的体验,理性的结构使这种体验成为可能。


自然规律(或者自然法)不能从感知中得出,相反,自然规律只不过首先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理性的结构。




Recent Posts

See All
耶鲁大学课程《欧洲文明1648-1945》 第十二课 19世纪城市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 十九世纪见证了非凡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增长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城市化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的增加。 城市地区的阶级隔离地理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导致了日益加剧的阶级隔离地理,城市中显示出繁荣的西部与较不繁荣...

 
 
 
克尔凯郭尔

像马克思一样,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也是对黑格尔综合体系的反应。黑格尔认为,哲学在他建立起终极目的或理解了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之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使命。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式体系似乎是哲学的终结,前提是你接受他的论点。而克尔凯郭尔讨厌黑格尔体系中的一切。他讨厌它自鸣得意的确定性,讨厌...

 
 
 
马克思与基督教

马克思对十九世纪哲学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的目的不是综合雅典和耶路撒冷传统,而是综合并统一不同哲学趋势中的分散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来自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英国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与黑格尔将人类历史解释为一系列渐进发展的理想主义传统结合,并把它们与第三种元素...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