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详解 之四、物理学如何可能?

  • Writer: ChocBrxwnie :3
    ChocBrxwnie :3
  • Apr 19, 2022
  • 5 min read

Updated: Apr 22, 2022



《未来形而上学导言》的第一部分中,康德解释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的,他也成功地证明了人类感知世界是如何可能的。


而《未来形而上学导言》的第二部分,康德着重于证明纯粹的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纯粹的自然科学基本上就是指物理学,这意味着证明物理学命题为真的可能性。(笔者注:这里不是去证明某个物理学定律,如重力定理,那是物理学的事情,康德是要证明任何一个物理学判断/命题为真的可能性。)


自然科学中,我们说的话题常常是: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或者,一个东西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仍然是同一种物质。(笔者注:蜡、水的气液固三态等。)


物质的外观变化是我们经历的世界常态,在这种经历背后,是理性让我们知道这种变化并不改变物质的本质。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去体验这个世界,否则我们只会看到那些混乱的现象。


而这种体验世界的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前提条件是我们先要获得普适而必要的自然规律(物理学定律等)。


确实,休谟认为我们是用因果律直接来理解世界的,但康德所主张的与休谟有所不同。他认为因果律不是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唯一概念或原则,这样的概念一共有12个,他把这些概念称为理性的官能之一 --人类理解力 -- 中的概念。它们一共有12个,且可以分为四类:


数量、质量、关系和模式。


而每一类都有三个先验概念。


数量类:整体、复数、完全。

质量类:真实、否定/虚无、有限性

关系类:物质、原因、群体

模式类:可能性、存在、必要性


让我们再次回到休谟的例子,当我观察到球A滚入球B,球B开始运动时,这就是一种感知,

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感知。当我观察到A在空间中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它与球B接触,然后球B开始运动。如果我的头脑里没有先验地拥有基于时间的直觉形式,那么就不会有这种感知,也就不会有经验的对象了。理性给我们经历的对象赋予了空间和时间的形式。


但这并没有解释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内在关系,即因果关系的概念从何而来的?


因为感知到的现象中包含的所有内容只是一个事件和接着的另一个事件,仅此而已。但是我们却能做出A是B的原因这种经验的判断,其原因是这些感知与先验的概念综合了,使我能够

做出这种解释。

就像空间和时间不是事物本身所处的外在容器,而是使我们可以感知空间和时间发生的事件的先验“滤镜”。因果关系也是一个先验的概念,是理性的结构方式,它被加在这些感知到的现象上,这样我们就能体验这种由因果关系决定的现象。


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在幕后自动进行,你并不凭主观意愿让这一切发生,也不是你首先感知到A事件,接着感知到B事件,然后进行思考,再选择一个必要的概念,来理解这些现象。


人类心灵的构造方式,让我们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中体验世界,这些体验又受制于理解力中的那些先验的概念或者原理,我们将这些概念和原理称为自然法。


所以说,自然法其实就是理解力中的那些概念。不过请记住,这些概念只对我们能体验到的对象有效,即那些在时空中呈现给人类感知官能的对象。


例如,当我感知到桌子,说桌子是存在的东西时,我使用了“存在”这个概念,但为了使这个东西存在,它必须首先有可能存在,所以我又采用了 "可能性 "这个概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这些阐述更为详尽仔细。正如我们前述,《导言》只是介绍《批判》的。所以,这里是简要介绍一下。


总的来说,人类理性执行了一个综合动作:在时间上感知力重现了球A在球B之前运动,并且在空间上它重现了球A非常接近球B这些现象,然后这些现象被呈现给人的理解力官能,后者用一个或者多个先验的概念来进行确认,使我能够理解这两个被感知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一切都是主观的。


例如,我们都看到一张椅子,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先验时空直觉形式。但是我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所以所有的感知都只是主观上有效的,正如刷牙前后品尝到橙汁有不同的味道一样。(笔者注:但我们并不是说一切都变得主观了。通过理性中的先验概念,我们可以综合出普适必要的原理,例如,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的时候显得小,离我们近的时候显得大,感知力必须和理解力中其他的原则和概念一同工作,才能得出这个物体的大小是不变的这个大家都同意的客观结论。中国的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也是如此:感知到的东西会产生错觉,但是理性会告诉我们真实的情况。)


人类把感知力的直觉判断,通过先验的概念和原则,变成正确体验世界的经验判断。这就是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在康德看来,体验世界与感知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名言所概括:没有感知的概念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感知是盲目的。


显然,康德这里一方面批判了休谟,认为经验主义者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自然法(因为没有因果律概念,休谟看不到球A是球B运动的原因。),这是理性中的概念的缺位。另一方面,康德又批判了理性主义者,因为理性主义者看不到概念需要物质现象来确认,所以认为世界不过是人心中的概念(莱布尼茨),这是理性中感觉经验的缺位。


康德就这样推翻了心物二元论,或者说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哲学观点。


如果你要问,我们如何知道人类理解力中的那些概念和原理是正确的呢?康德的解释是,那是不相关的。因为是这些概念原理和直觉形式让我们体验世界成为了可能。我们所谓的自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我们在时空中体验到的、受普适而必要原理控制的对象集合。我们不是通过感知到的现象,然后总结出普适而必要原理,而是通过理性中那些先验的普适而必要原理如因果律,而立即体验到世界。


例如模式类三个概念:可能性、存在、必要性。我们说物体”存在“,意味着其存在的”可能性“,物体可能存在,一定有其”必要“条件或者说”原因“。


又如数量类三个概念:整体、复数、完全。我们理解有一个整体,整体中那些分离的东西是复数的,这些东西的的和构成一个完全的整体概念。


又如质量类三个概念:真实、否定/虚无、有限性。我们知道一些东西是”真实“的,有些是”虚无“的,一个物体的结束是另一个物体的开始,物体总是”有限“的。


再如关系类三个概念:物质、原因、群体。例如我们发现潮汐与月相变化有关,得出月球绕地公转是潮汐变化的“原因”,我们还可以思考太阳、行星、卫星这些物体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个自然法控制的“群体”--太阳系。“我们就是自然法。”


当然,是不是12个概念并不重要,你可以从逻辑中再找一两个来作为康德的补充,或者把康德的概念合并减少几个,但是这无关宏旨。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否定了心物二元论,论证了,自然法的来源正是让我们体验这个世界成为可能的理性。


当我第一次经历到某个因果现象的时候,我首先“查看”的一定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自我意识的结构(因果律),然后再去寻找原因。人类的心灵固有这些概念和直觉形式,一旦有了外在事件的刺激,这些概念和原理就会首先起作用,被理性应用到外在世界上。


这就是物理学。





Recent Posts

See All
耶鲁大学课程《欧洲文明1648-1945》 第十二课 19世纪城市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 十九世纪见证了非凡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增长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城市化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的增加。 城市地区的阶级隔离地理 十九世纪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化导致了日益加剧的阶级隔离地理,城市中显示出繁荣的西部与较不繁荣...

 
 
 
克尔凯郭尔

像马克思一样,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也是对黑格尔综合体系的反应。黑格尔认为,哲学在他建立起终极目的或理解了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之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使命。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式体系似乎是哲学的终结,前提是你接受他的论点。而克尔凯郭尔讨厌黑格尔体系中的一切。他讨厌它自鸣得意的确定性,讨厌...

 
 
 
马克思与基督教

马克思对十九世纪哲学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的目的不是综合雅典和耶路撒冷传统,而是综合并统一不同哲学趋势中的分散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来自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英国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与黑格尔将人类历史解释为一系列渐进发展的理想主义传统结合,并把它们与第三种元素...

 
 
 

コメント


Post: Blog2 Post

©2022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