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中拥抱智慧
- ChocBrxwnie :3
- Mar 6, 2022
- 6 min read

这个周末,收到了教堂最年长的老人去世的消息。
这么多天来,常有邮件通知说她越来越虚弱。九十多岁了,搬进养老院似乎就是两三年前。
这边的老人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卖房子放弃独立生活方式的。2018年她做出这个重大的决定时,给我们写了一封信,我翻译了一下发给大家读:
我亲爱的博文浸信会朋友们:
愿基督的爱和圣灵的交通与你们同在!
我祝你们圣诞节快乐,满有神的爱。愿神祝福你和你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满足、成功、安详,我主耶稣基督和你们同在。
正如大家所知,在自己的家里住了62年后,今年,我走出了重大的一步----搬进了敬老院。当我和林夕作为一对年轻夫妇搬进这里的时候,玛格丽特只有6个月大。博士山那时只是墨尔本的一个远郊,变化真大啊!
我在东卡斯特东果园敬老院的新家真是蒙福。我觉得来到这里特别有意义,作为浸信会敬老院,它真正地遵从基督徒价值观。
我得到了那些富于爱心、开朗、负责的员工们美好的照料,就像家一样。 他们每日的看护,让我腿上的病很快得到了医治,让我非常感激。在这里我也结识了新的朋友,各方面都得到照顾。帮助别人的机会也很多。当你老糊涂了时候,肯定需要有一点幽默感, 幸运的是我还有。我加入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和一个圣经学习小组,而且,温迪、克里斯和黛比,每周轮流送我到博文浸信堂。玛吉从我的花园里给我摘花放到房间,还带我出去吃中餐和flat white咖啡。亚当每周从基隆来看我一次,跟我们这些老家伙共进午餐。多美好的家庭!
但是,还是博文浸信会我亲爱朋友们才是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它是我的精神家园。这么多年的交通、友谊、支持、关爱和祷告,让我们在主的爱里走的如此之近。感到非常蒙福之余,我对大家也表示感激!
我搬到果园敬老院后,你们很多人都已经看望过我,或者已经致电,这是我十分珍视的友谊与爱。谢谢你们!
附件是一个让我非常有启发的祷文,希望你们也同样受启发。
在将来的一年里,愿神保佑大家,以及博文浸信会!
你们的朋友和主内姊妹
玛吉
圣弗兰西斯祷文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And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主,让我成为你和平的器皿,
哪里有仇恨,请让我播下爱;
哪里有伤害,请让我播下宽恕;
哪里有疑虑,让我播下信心;
哪里有绝望,让我播下希望;
哪里有黑暗,让我播下光明;
哪里有悲伤,让我播下欢乐。
圣洁的主,让我不要寻求被宽慰,
而去宽慰他人;
不求被理解,而去理解他人;
不求被爱,而去爱;
因为给予我们就得到;
因为宽恕我们就被宽恕;
因为死亡我们才进入永恒的生命。)
圣弗兰西斯祷文,让人感受到对真理或者说信仰的追求有一种情感上的、文学上的美。
基于这首祷文,中国最伟大的基督徒、殉道者倪柝声写成一首作为自己一生写照的诗歌,这首诗歌在1976年被林知微谱曲,在基督徒中广为传唱,youtube上有很多版本,深情凝重真挚,让人感怀。
而当你读到另一段Reinhold Niebuhr的“宁静祷文”(serenity prayer):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and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赐予我平静的心,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二者的不同。
不为明天忧虑,享受每一个时刻,
把困难视为通往和平的必经之路。)
那种理性上的感动让人甚至可以潸然泪下。视死如归的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因为这是你认识世界的开端。否则你会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而认识自己需要一颗宁静的心。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自内而外冥想七天七夜,方领悟一生的真谛。
但是基督徒的宁静,来自于对神的认识。
在我看来,无神论者面前有两座大山。第一个是实践障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与虚幻之物一样,实在不可思议;第二是心理障碍:宇宙有主宰,就是说让人成为被主宰之物,而科学/哲学的发展导致的自信让人不愿意成为这样的被主宰者,或者说接受某种意义上的”奴役“。
培根在的《论无神论》中说,粗通哲学的人,往往倾向于无神论,而对哲学/科学的认识越深,越让人倾向于信仰。
如果真理非要看见才能得到,那么人与狗就没有什么区别。亚里斯多德把人称为理性的动物,rational being。理性,从此成为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确定资本。当康德认识到人的理性也是时空构造之物、人无法突破它的框架时,基督徒、存在主义思想奠基人(很无法想象能并列的两个头衔)基尔阔凯尔说,人类必须要有一个信仰的飞跃 - leap of faith,才能从这种局限中超越。
但是,超越什么呢?尼采,Nitzsche,这个名字里有五个连续辅音字母的奇人认为,人要超越自己。超人,不是一个具有超常能力的人,然而把尼采的übermensch翻译成超人如此动听,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它本来的意思。超人本意是一个“过来人”,Over man,一个超越了善恶是非的人,凭着意志的力量,不再做一个被社会、文化、甚至道德观念束缚的人、一个局限的人。这才是具有终极审美价值的事情,值得自豪的东西。
但是尼采的结局却是纳粹和法西斯。
我们无法像柏拉图那样去追求完美,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根植于不完美的人本身,人的情感、理性、喜怒哀乐和欲望,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的一切。我们不能像威尔杜兰特评价的柏拉图那样雄辩地锯掉自己所坐的树枝。而心醉于超人的尼采则死于梅毒。
超越而不超脱,这是现代基督徒的信仰原则之一。肉体和精神都入世,而不是把今世的苦难视为永生的通行证。
我们的永生在哪里?看看你的周围,看看你的儿女,你身上最微小却最本质的东西,就在那里一代一代延续下去。难怪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那断绝了人通过基因而永生的盼望。
如果今生的欢乐不值得珍惜和拥有,那么永恒就是残缺的。这样的永恒有什么意义?
任何不相信永恒与绝对的人,不需要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要抬头看看星空就会发现自己的荒谬。康德在《实践理性中批判》中的一句名言,美学家李泽厚的翻译版本是: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照实翻译就是如下: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
现有的人类也许会灭亡,但我相信那让人成其为人、超越基因的法则永恒不灭。
因为这样主宰着过去、主宰着今天的法则,必将同样主宰将来。
与其说这是一个断言,不如说这是一个信仰。因为对真理和美的信仰,你才会被爱、宽恕、希望、光明、喜乐一次次地打动心弦,而把仇恨、残害、猜疑、绝望、黑暗,忧苦,果断摒弃。因为信仰,你才渴望智慧在宁静的时候像天籁一般,走进你的心房。因为喧嚣纷乱的生活里,你需要它,人从来就没有忘记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是拥有理性的人必然的收获和代价。
人都需要一个绝对的法则。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人天然地憎恶丑陋和不公,并且迄今为止没有被天然的强者完全统治。
在基督徒眼里,只有公义、爱、万能、永恒的神才配得上这一个永恒的法则,才值得我们把一切交付而不伤害理性的人应有的自尊和豪迈,且不会丧失一个天然的肉体存在所带来的生命内涵:热情、希望、忧虑、恐惧、痛苦、欢乐……因为我们知道,尘埃落定的宁静里,我们有来自于神而不是虚无的理性和爱来抚平所有创伤,像今天的玛吉一样。
唯独在宁静中,我们才能欣然而优雅地拥抱智慧,至死不渝。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