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 ChocBrxwnie :3
- May 25, 2024
- 22 min read
Updated: Jun 17, 2024
乔治·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是最后一个伟大的体系建构者,所以地位很显著。自从黑格尔逝世以来,没有人能接过他的衣钵,也没有人敢于将现实和存在的一切囊括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因此,即便黑格尔对人类境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概括的尝试失败了,他这种对不可能的任务的尝试也是值得承认的。他的尝试是去构建一个关于自然外部世界、内在意识和经历的世界以及意识如何在历史中发展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因为他接受了从希腊传入到启蒙时代的唯心主义传统,并对其进行历史化,试图围绕人类心智或人类心灵的历史发展构建一个系统,或者如他所说的“Geist”。(笔者注:Geist无法翻译,见后面的解释。)
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谈一下黑格尔最初接受的哲学训练。他最初学的是神学。黑格尔的书非常难以理解,但他早期的神学著作容易上手,所以我们最好从它开始。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现象学》、《正义哲学》以及黑格尔的其他一些著作让我很难下手,于是我去找了一位哲学教授,说,教授,我知道这些词在英语中和德语中的具体和独立的意思,但是当我把它们放入这些100或120个字的句子中时,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我没有足够的智力去弄清楚,这是我的问题还是黑格尔的问题?他说,你去读读他早期的神学著作,尤其是对于你们这些具有神学背景的人而言,那会使黑格尔以后著作更容易理解。它至少让你联系到一本你已经看过的书,那就是圣经。当你能够对黑格尔这样奇特作品、尤其是他典型的或特有的学术动机有点感觉后,你会更容易理解其他他的著作。所以对于那些真正想要跟踪阅读黑格尔著作的人来说,先从他的早期作品、即他的神学著作开始,这是处理的最佳方式。在这个讲座的最后,我会讨论神学对黑格尔的影响以及他到底拥护还是反对神学,这一点可以说是解释他的哲学的最难点。
第二点要尽早谈到的是他的“正题、反题和综合”。每本关于黑格尔的书都要说这个。我这里要说,忘了它吧。我的意思是,是有这个东西,黑格尔的著作中它偶尔会出现,但它不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三元论才是主导,换句话说,任何东西都有三元。黑格尔写了东西,都会把它分成三个组成部分,然后再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再分成三个部分,如此无尽无休,直到墨水用完为止,这是他典型的学术方法。你可以像普洛克路斯忒斯(笔者注:希腊神话人物,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在从雅典到埃莱夫西纳的路上开设黑店,拦截行人。店内设有一张铁床,旅客投宿时,将身高者截断,身矮者则强行拉长,使与床的长短相等。)那样,把这种方式强行套入“正题、反题和综合”模式,也许还算是对黑格尔的合理解读,但他本人并没有明确使用过这种“正题、反题和综合”模式。所以我说三元论比过度强调这种“正题、反题和综合”模式更重要。
为了讨论黑格尔,必须回到康德。与所有19世纪德国哲学家一样,他也站在康德的背影下。康德“综合命题”的消解,尤其是康德对“事物本身“(Ding-an-Sich)的理解的破灭,导致了19世纪早期德国哲学最重要和最有成果的发展,正是康德主义的解体产生了德国唯心主义。在这里,我特别指的是费希特和谢林,但也有最终阶段的黑格尔。康德主义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意识问题。康德说我们无法知道”事物本身“,我们知道的只是通过先验认知形式作为媒介而得到的外部现象世界。康德的先验形式是我们与真实外部世界之间的必要中介。在康德看来,事物本身只有神才知道,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因为我是通过个人体验来经历世界的。比如,我无法体验这个讲台本身,而是通过一个”眼镜“或者说某些形式如空间、世间、因果、数字、存在、否定,等等此类先验的东西来体验这个讲台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早期唯心主义者如费希特和谢林,他们理解这个问题,并把它作为批评康德的基础。他们说,康德同学,你说人类认知的两个先验形式是存在和否定,它们构建在人类心灵中。这些先验形式让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本身”,这基本上意味着“事物本身”、也就是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如果它是不可知的,那么你怎么能将存在的属性赋予它呢?换句话说,你怎么知道它们存在呢?如果我们无法了解“事物本身”,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有“事物本身”这回事呢?答案是,如果想想康德对人类知识可能范围的界定,就会发现,我们根本没有理由认为有”事物本身“这回事。这就是伟大的唯心主义者,尤其是菲希特和谢林所做的事情。他们说我们必须摆脱这个“事物本身”。这听起来很容易,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这引发了一系列棘手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解释起来都非常困难。比如,这里有个讲台,我通过认知的先验形式来感知它的,显然,这是我体验世界的唯一方式,我永远无法接触到这个“事物本身”。费希特和谢林说,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是存在的,是我们把它形成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考虑一下人类认知的先验形式及其与“事物本身”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的经验内容就是这些“事物本身”,或者你可以把整个世界都看作一个大的“事物本身”,这就是人类经验的内容。形式是先验思维范畴,我们通过空间、时间、因果关系、数量、存在和否定等范畴来塑造事物。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消除了“事物本身”,那么基本上意味着没有外部现实。换句话说,心灵创造了人类经验的形式,但如果没有“事物本身”可塑造,没有物质、没有内容,那就意味着没有外部世界,是心灵创造了一切,既包括认知的内容也包括形式。困难就在这里,康德希望保持“事物本身”的概念,因为这样他就不会陷入一种唯心主义的唯我论(solipsism)。让我进一步解释一下。我们经历的是一种内容,它就在那里,我们把认知的先验形式加给它。如果我们不能塑造“事物本身”,那么这意味着我们经验增加的不仅仅是形式、形状、时间、数量、因果关系,还有正在被塑造的东西。这就解释了康德哲学的转变,它有时被称为唯心主义哲学,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小小的误述。我认为康德的哲学是一种批判性哲学,它阐明了形而上学的局限,人类思维的局限。它并没有像费希特和谢林那样明确地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正是通过坚持“事物本身”,坚持外部现实,才让我们之外、心灵之外的东西存在。
所以当费希特和谢林摆脱了“事物本身”时,(黑格尔早期因此写了一部关于唯心主义和费希特谢林体系的作品),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唯心主义都固有的问题,即唯我论。说我们的头脑创造了意识的形式已经很糟,如果还说它创造了内容,那么除了我们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我们孤零零地处在这个神奇的表演中,而且是我们创造了这一切,这一系列的经验。换句话说,除了我们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只有我们。也许甚至没有我们,可能只有我,我不知道你们。换句话说,我看到你们在那里,但实际上你们与椅子和桌子这些现象没有什么不同。你们发出声音,你们以某种方式行动。没有“事物本身”,是我创造了你们和其他一切。所以问题就是,当我们没有了“事物本身”时,要么我们摒弃康德,要么我们陷入一种激进的唯心主义。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有同样的问题。我的意思是,你会遇到笛卡尔的同样问题,既你怎么知道这个外部世界,或者是否有外部世界?这就是费希特和谢林带来的问题,从未真正被解决。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事物本身”必须消失,因为按照康德自己的体系,你不能将存在的属性加给它。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事物本身”,如果我们不能将存在属性加给它,那么我们只剩下自己。头脑创造了意识的形式和内容,而没有任何外部的东西。
黑格尔想要解释这一点,并使我们摆脱这个可怕的困境。这就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所做的事情有点像如下所述。(一个非常有趣的策略,成功与否不论,但它确实很有趣。)他说,是的,世界是头脑的产物,确实如此,没有什么“属性加给它。关键的是,你认为这是你小小的头脑的产物,但是,你小小的头脑和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是一个大头脑的产物,一个名叫“Geist”的巨大的主体集合。“Geist”是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词,因为它在英语无法翻译。我们将黑格尔翻译成英语时,最典型是将“Geist”翻译为精神或心灵,但是这两个词都不太合适。这个词是黑格尔的体系的核心之一,不但无法翻译,试图你解释都是一个难题。为什么最好将它翻译成精神或心灵?因为它是某种内在的东西、某种精神的东西、某种非物质的东西,从某种角度看,它先于自然,先于外部世界。把它译成精神问题在于,它与后者有一种神秘的共鸣,一种显而易见的宗教共鸣,这并不完全不适用,只是让人觉得太过于抽象。换句话说,Geist的含义应该要比我们通常谈论的精神事物更清晰一些。Geist的意思应该是相当具体的。此外,当把Geist翻译为心灵时,比如贝利(Bailey)将《现象学》翻译为《精神现象学》,也有问题,因为很明显,黑格尔在使用“Geist”这个词时有时并不是在谈论心灵。因此,贝利在标题中将其称为《精神现象学》,但在内容里,在“精神”和“心灵”之间来回切换。所以我们最好先思考一下这个词的词源,以及它在英语中的意义。至少有三个英语单词与Geist有相同的词根。第一个是ghost,这就回指向那种精神的元素,有一些幽灵般的、心灵的、心理的态度,或者说有一些心理元素。结果是,你会觉得这种东西不像物质那样,它是一个幽灵,但这还不足以让你完全理解,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真实,不像鬼魂那样,而且是终极现实,大写的真实,永恒的真理。与Geist有关的另一个词是geyser的概念,就像黄石公园里那样,定时喷出温泉的东西。
如果想一下间歇泉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把它看作是某种固有的地下涌出物,那么你就能大致理解Geist是什么了。换句话说,橡子生成现实的橡树。Geist本质中有某种东西,爆发、生成并上升。它自身具有内在力量,并且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运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Geist的出现是一种有规律的、可预测的、内在于自身的东西,就像一个间歇泉一样。最后,一个相关的地方是,我认为与Geist最接近的词是英语种的"gist"(要旨),比如一个论点的要点、一个论点的本质、说话的要点,与黑格尔的Geist概念紧密相关,论点的要点、间歇泉、幽灵、等等都暗示着Geist的意义。“精神”和“心灵”这样翻译很贫乏。英语无法很好地翻译某些德语概念,例如海德格尔的Dasein。因此,阅读黑格尔的一部分困难可能来自于我们没有一个词可以解释Geist,而Geist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之一,所以我们要非常小心。
《Geist现象学》(《精神现象学》)的主旨是,在没有“事物本身”的情况下、即在外部世界显然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解释意识。换句话说,这是黑格尔解决这个康德问题的尝试。而这个问题是,思想创造了一切是怎么可能的,或者我们如何理解的?一旦失去了“事物本身”,那么只有心灵来产生意识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心灵并不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是静态的。康德认为,先验形式是内在的,是预先植入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没有选择,无法改变,一成不变。但黑格尔认为人类认知的范畴实际上是随时间发展的。因此,这里有一个时间的因素,允许改变,允许意识的增长,并暗示意识的发展是有目标的,它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有起点和终点。这个起点是意识的有限性,而终点是无限意识,这就是Geist随着历史在发展。意识的这种发展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其他东西。你创造了整个世界,所以除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还能是什么呢?除了你和你的意识,或者整体Geist的意识,你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Geist现象学首先是一种现象学。请记住,或者你可以看看胡塞尔,现象学的意思是表象就是现实。换句话说,我们经历的世界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没有”事物本身“,没有我们无法接触的更高层次。这个讲台就是这个讲台看起来的样子。人类心灵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心灵自身。没有什么可分开的底层东西。世界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它,它将理性地向我们展示自己。想想,这就是为什么说世界就是心灵,或者现实就是心灵,或者现实是Geist,那么自然地,既然心灵或Geist的内容是理性的,假设它是动态随时间变化的,那么世界除了是一个理性过程外还能是什么呢?所以,这个貌似非常晦涩和难以置信的命题,世界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就是它的意思。换句话说,世界是心灵的发展,这意味着心灵被时间化了。因此,现象学实际上成了一个对知识现象的形成的记录、解释或分析,既知识随时间的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历史哲学,但也是一种类似哲学心理学的思辨性心理学。
如果你打算阅读黑格尔,我认为《Geist现象学》是你该读的最后一本。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作为哲学初学者,你会毫无头绪。读完其他书籍之后,再回头读它,你会非常喜欢。黑格尔可以说是我在个哲学史上中最博学的人,他有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头脑,几乎精通所有学科。当然,当他犯错时也是犯大错误。但他有一个伟大的头脑,很少有人在学术天赋极高之外,还像黑格尔那样博学多才。他的书难以捉摸,还有他顺带犯的许多错误,都是我们理解现象学的障碍。他会参考任何事物,因为他了解整个西方哲学史,并且精通西方艺术、宗教和整个文化。当他看着文化的各个阶段时,问自己,哪种精神会持有这样的信仰?会持多久?为什么会持有?为什么会放弃?换句话说,这真的是任意和偶然的吗?哲学史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真的是随机的吗?还是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让它联系在一起?黑格尔回答说,是的,确实是这样。整个哲学史是Geist自我认识的过程。它开始于外部世界及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并在逐步的辩证进程中前进,其间产生了矛盾和僵局,而这些矛盾和僵局结果是有益的,因为通过制造僵局,将意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并将Geist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人类自我意识或人类自我理解的有限性和局限性逐渐通过矛盾的过程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无矛盾的、最终绝对的自我意识。这可以被视为上帝与人的和解,或者是人类与自己的和解,这取决于你对二者进行什么样的解读,右翼的还是左翼的。
这里的意思是,黑格尔描述了西方人的精神旅程。因为他认为个体发生论概括了系统发生论,他也在谈论自己的精神旅程,从一个早期的、天真的、前哲学的观点到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处的位置,在那里他可能错误地认为,整个西方思想的历史都指向了他和他的写字台。百科全书中有一句话,他说,我的笔正在写上帝的思想,这并不是那么离谱,因为毕竟Geist正在成为自我意识,时间的前锋就在这里,就是现在,就是他。所有历史哲学家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必然把世界看作是指向他们的,我们在黑格尔身上看到全知的倾向。哲学史工作难免导致这样。你可以把《Geist现象学》看作是德国人所说的成长小说,即描写发展或成熟过程的小说。这是大主体集合,大人物,大思想,大Geist转变为必然的样子的方式。黑格尔的概念中内含了亚里士多德的entelechy思想。Entelechy意味着自然目的。橡子自然希望成为橡树,婴儿自然希望成为成年人。Geist自然希望完全无所不知,完全自我意识。因此,当它完全意识到自己时,它就完全意识到了你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它本质上是神,它是上帝的心灵,所以你可以在这种对最终知识的渴望中看到他早期所受的宗教训练的回声,在这种对上帝全知的渴望中,黑格尔用非常难懂的文字来表达这一点,但他许多思想是相当微妙和深思熟虑的,如果你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你会发现它非常有益。
让我们再进一步分析。由于现实是由思想或Geist构建的,没有“事物本身”,这意味着真实是理性的,因为思想是理性的,或者Geist是理性的。而且,理性必然与自由的概念相连。换句话说,自由和理性总是一致的。回想一下康德,想想自律的概念。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表示,自由也就是理性,也就是自主。对于整个德国学术传统来说,自由和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且自由、目的论和理性也是相关联的。换句话说,这种理性的概念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世界会这样运作。换句话说,它告诉我们目的,不仅仅是事件。它最终是规范性的。因此,这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理性观念,使我们能够在周围的世界中识别目的或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矛盾如何被它的替代品或反题所削弱,并转化为第三方,它把早期思想中的可取之处保留下来,这在英文中被翻译成扬弃(sublation)。在日常英语中没有人使用这个词。在德语中它是Aufhebung,意思是升起。而且它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相关含义,在德语中是一个常用词。当你把东西掉在地板上时,你会把它捡起来。但除此之外,它还蕴含取消、毁坏的意思,以及某种保存、维护、坚持某物的意思。因此,由于德语中这些概念的有趣重叠,黑格尔用它发挥了很多用途。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这种扬弃的过程,它保留人类意识发展的特定阶段中的真理,然后继续前进,找到矛盾, 考虑透彻这个阶段后,达到它的边界,找到它的矛盾和缺陷,然后保留真理,摆脱缺陷,再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不幸的是,它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通过解决这些新问题,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就是辩证法,这是Geist在自我对话,因为它没有别的可以对话。它与自己对话,因为它是整个现实世界。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逐渐解决矛盾、突破理解力有限的障碍,而这个过程必然以无限的、巴门尼德式的统一、没有矛盾的结局为终点。因此,这个过程始于感觉和知觉,黑格尔提出了一个康德主义者所熟悉的论点,即已知的对象预设了知识的主体,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那些范畴(categories,既因果、数量、质量、整体等这些先验逻辑概念,见《纯粹理性批判》)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这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因为我们不仅认识外部世界那些静物----如果有外部世界的话----我们还认识其他人,并且我们依据其他人来定义我们的意识和身份。从许多方面看,这是这本书中最有趣和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被称为主奴辩证法,而这个主奴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最大。他大概是这样的,在意识的最早和最原始阶段,一些人愿意冒生命危险去主宰其他人,他们想要的不是其他人为他们工作或服从他们,而是认可。他们希望别人承认他们的权力,这其实就是拐弯抹角地说身份是社会性的构建。而且人生来就有某种对权力或统治的渴望,这种渴望的效果是矛盾的。这恰好就是历史的开始。换句话说,当我们从感知世界转向试图统治其他人时,历史就开始了。在圣经中,这也类似于人类的堕落。这是罪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异化(笔者注:alienation,人性的异化,既马克思所认为的人性偏离它本来的、自然的方向和轨道。)的开始。这里,主奴辩证法出现了,一些愿意冒生命危险并主宰对手的人,作为杀死对手的胜利者,得以统治其他所有人。那些不愿冒生命危险,认为这是个蠢事的人,他们成为了奴隶,服从于主人。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发生,这里,黑格尔的意思的吊诡之处在于,他认为通过成为主人,人并没有使自己解放,事实正相反,他使自己依赖于奴隶,成为奴隶的奴隶,而奴隶并没有被主人镣铐起来,反而,他们因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并生产出他所需要的一切以及主人所需要的一切,而得到了自由。换句话说,奴隶并不需要依赖主人,而是主人需要依赖奴隶,真正被奴役的是主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思想。他是对的,因为你从来没有见过主人逃离他们的奴隶。这就是其原因,非常深刻,洞鉴。这里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意思是,奴隶面对自然界的消极因素,被迫使去直面自然,发展他的技能,发展他的内部元素,作为结果他取得了那个阶段所能有的自由。这种反讽的矛盾观念,所谓主人依赖奴隶而奴隶是自由的,是历史的吊诡,巨大的反讽,产生了另一个有趣的阶段,叫做不幸意识。
所谓不幸意识,是意识到我们还未取我们渴望的第一阶段的自由。而不幸意识试图通过躺平和对自我的依赖相结合来实现自由。换句话说,不要依赖奴隶,不要依赖他人,不要依赖外部世界,你只能依靠自己。在哲学史上,这被称为斯多噶主义。最伟大的两位斯多噶主义者是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和爱比克泰德,他们的思想读起来非常精彩。一个是主人,皇帝,一个却是奴隶。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导致它难以理解,你必须了解很多哲学史的知识,才能理解黑格尔这里暗指的是奥勒留和爱比克泰德。不幸意识的第一个阶段是斯多噶主义,问题是,罗马人很快就发现,这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除非我们对世界有真实的、坚实的、真正的认知,否则我们无法完全依靠自己。回顾一下马可·奥勒留,他并不确定神是否存在,或者只是自然存在,既虚空中的原子。很多事情让奥勒留感到困惑,他不断地说服自己不要担心,只要坚守你的责任,坚守你的责任,不要担心那些问题。而他显然是在担心这些问题,否则他不会花费所有时间安抚自己。斯多噶主义的下一阶段,即当斯多噶主义被在逻辑上进行发挥时,由于人们没有真正的知识,就产生了怀疑论。(在这里,黑格尔指的是怀疑论者卢西安,黑格尔假设读者之前读过所有这些东西,并且能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黑格尔写作的时候是式德国文化的高峰期,他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而怀疑论只会导致绝望。毫无疑问,它导致了罗马内部的解体,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元素,如果你认真对待怀疑论,并将其贯彻到底,它意味着言论的终结,思维的终结,交谈的终结。哲学的工作已经失败了,人类自我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为基督教奠定了舞台,基督教是精神的宗教。这并非偶然,超越这个阶段之后,是一种普遍的宗教,人们开始认识Geist和普遍的人性。可惜它不是以哲学方式被认识,因为黑格尔认为宗教是早期原始形式的哲学的前身。它们的一致性是,都指向绝对精神,指向Geist的核心部分,但关键是,基督教或者任何宗教,都必然是对Geist的一种图形表示。它并不是哲学本身。从黑格尔对此非常有趣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讨论中,清楚说明了为什么基督教取代了罗马的怀疑论和斯多噶主义。然后,他在这里中止了,而转入另一个部分。(尽管黑格尔是一位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深刻的思想家,但《精神现象学》组织得并不太好。要记得,他写这本书时,拿破仑刚通过了耶拿,正在摧毁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黑格尔甚至不知道他是否能将它送到出版社。他寄书时,炮弹爆炸、房屋被毁、士兵涌入。有人说这本书有些深层结构,组织得非常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但尽管当时的情况非常非常困难,他还是令人惊叹地完成了它。)从基督教他又转到了一个叫做客观Geist的部分。什么是客观Geist?它不是个体,而是社会和社会规则,社会组织。和康德一样,黑格尔认为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换句话说,对于康德和黑格尔来说,自由不是罗宾逊·克鲁索那样可疑的和偶然的自由。你必须是自治的才会是自由的,自治、自律。你必须为自己创造一套规则,遵守它们,并把它们加给自己。例如,家庭所做的就是如此。这是客观Geist发展的第一阶段。家庭之后,客观Geist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市民社会,另一套控制你的法律。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国家,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国家崇拜者。事实上,他只是说这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是人类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人类自我认识能力。于是,当艺术与客观Geist的这些变化相关联时,是这些事物之间张力的表现,这是黑格尔最深刻的观点之一,非常卓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与克瑞昂之间的冲突就是家庭之神和国家法律之间的冲突,也是客观Geist的最早阶段与客观Geist的最后发展阶段的冲突。
换句话说,这些冲突不仅在政治史上出现,也在艺术史上,在艺术本身中出现。这种冲突的后续发展将是现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少年维特的烦恼》体现了个体在遇到社会时的惨败。艺术也是绝对精神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当我们把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Geist的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得到了黑格尔所称的绝对精神,这是人类达到自我意识的最高领域,就像其他所有东西一样,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分为三个部分:艺术、宗教和哲学。可以这么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成就是在艺术、宗教和哲学领域,没有其他。因此,尽管其中有很多是在生搬硬套,逻辑上也有些跳跃,但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里,就会发现很多深刻的东西。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艺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是艺术,艺术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有象征阶段,原始的模拟,比如洞穴壁画。第二个是古典阶段,古典阶段从神话开始,最终变成讽刺,神被降格到人类形状,希腊悲剧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深刻的解读。例如从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开始的道德的严格和严肃性,到索福克勒斯逐渐失去道德取向,到欧里庇德斯完全抛弃道德取向的趋势。欧里庇德斯的所有角色都是很神经质的,他喜欢采纳生硬的解决办法(Deus ex machina),不把神放在眼里。很显然,这时是神到英雄再到普通人的过程。你可以希腊艺术史中看到这一点。如果回到荷马时代,把它看作是更早的阶段,那时艺术还是象征性的,还是指向神的,而欧里庇德斯之后是阿里斯托芬和喜剧的发展,那就都是人了。
从这些神话到我们自己,自我概念逐步减少。而黑格尔要把我们带向相反的方向,这样我们就能了解自己的真正样子。艺术的最终阶段是浪漫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吸收了基督教对自我和个体重要性的强调,通过吸收基督教对自我的强调和个体的重要性,例如歌德的所有作品表现得那样,他说,人类自我意识发展进门下一个必要阶段。所有这些阶段都是必要的,没有早期阶段,你就没有艺术代表自我这一重要概念。第二阶段是宗教。宗教与艺术不同,是因为宗教只是现实世界的感性表现。宗教是现实的一种图画性表达。换句话说,耶稣为什么用寓言来教导,因为那不是为了逻辑严谨,而是试图给你一个关于美德是什么的图画,这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理解的。因此,这显然是创建一种哲学文化的必要前提,它让类似黑格尔的Geist现象学的建构成为可能。因此,宗教是对真正的Geist式自我认识的一种图画性、原始的表现形式。它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到黑格尔眼里最高级的宗教,即基督教,这是一种使Geist变得无所不在的宗教,但仍然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这种从对Geist的宗教图画式的理解到真正的非图画式的直接理解的转变,就有点像黄金法则。在福音书中,耶稣在不止一个地方教导我们遵循黄金法则,即要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一样对待别人。他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寓言来表达这一点。比如,“天国八福”(注:圣经中的“虚心的人有福了”,
“哀恸的人有福了”,等等,),或者福音书说,你应该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这是一种非常质朴的、隐喻的、诗意的方式。把康德的“绝对律令”在逻辑上说成是黄金法则也不失为合理的。“绝对律令”告诉你应该如何行事,以至于你希望它最大化为自然的普遍法则。这就是说,你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更像是耶稣的教导,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的,而是以直接逻辑、认知的方式组织的。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我们理解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宗教是图画式、象征性、隐喻性、代表性、直接的、逻辑的、理性的理解。Geist一样的理解是哲学。这就是为什么说它是人类自我理解的最后阶段。于是,这一套原则有许多后果和影响。一堂课无法充分地论述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甚至只是Geist现象学的重要性。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于它对哲学史的后续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这些内容,如何看待它。因为《精神现象学》结尾,黑格尔说,在现象学、在哲学、在这本书中,Geist来到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的“各各他”(笔者注:Golgotha,耶稣被钉死的地方。),那是天与地相连的地方。问题是,这里有些含糊不清的,也许是他故意的,但我认为这是黑格尔在做他自己,换句话说,我不认为是故意的,只是他得赶紧写完这个,但他不知道怎么写少于100个字的句子。这句话一直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绝对精神的Golgotha,是否意味着上帝的死亡?是否意味着”绝对精神“的死亡?还是意味着绝对精神有限性的结束?是否意味着它变得无限,不是死亡,而是完美?换句话说,这是对宗教的辩护,还是对宗教的摒弃?我们不清楚。不但不清楚,黑格尔还说了一些非常奇怪的话。左派或青年黑格尔的阅读者把黑格尔视为无神论者。他们强调现象学与逻辑和百科全书相对立,并坚持认为辩证法和变革是必要的,特别是黑格尔说的上帝已死(而不是尼采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无神论者。黑格尔还说过他是路德教徒。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你可能想精确地解释上帝已死,说,死亡意味着我们从符号转到理性认知。换句话说,我们已经超越了宗教,我们扬弃了它。我们保留了宗教的本质,给它一个更令人满意的逻辑形式。这是右派的理解。换句话说,黑格尔可以被视为路德教徒,你可以把上帝死亡理解为上帝死亡,然后历史的进程不是上帝和人的最终和解,我们有限的思想与无限、完美、没有矛盾的思想的连接,它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失去了在主奴辩证法那里看到的异化。换句话说,历史的终结可能是无神论的,即在现象学的最后,所发生的不是上帝与人的和解,而是人与自己的和解,人不再被异化,如主奴辩证法出现的时期那样。因此,我们一直是不完整的、理解力有限的。而结局是我们对自己的无限、最终、完全的理解,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东西需要被理解。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上帝和人的和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就在逻辑上意味着类似于启示录,这是世界的末日。如果它不被看作是逻辑上的启示录,而是严格的无神论、世俗世界观,那么它的意思是我们不再是人类历史所揭示的片段化的、不连贯的恐怖。
不清楚到底哪种解释是对的。总之,这两种解读都有说服力,都重要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黑格尔实际上是一个宗教徒,一个路德教徒,这意味着它实际上是通过上帝与人的和解来暗示一种逻辑启示录(启示录是圣经中最后一篇,那里神将审判一切。)。虽然这可能更接近黑格尔的实际意图,但这并不是最富有成效的解读。换句话说,有时候错误的解读也可以是非常有益和深邃的。而左派的错误解读,把这看作是一个无神论的体系,是非常有成效的。这当然是马克思最喜欢黑格尔的部分。因为这意味着主奴辩证法是统治、等级制度的起源,意味着异化。然后他把上帝和人的和解解读为异化的消失,作为历史的目标,如全球无产阶级革命,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最终还是无法解释现象学并得到最终答案,无法决定我们应该将Geist的自我理解和Geist的自我认识视为神论还是无神论命题,因为正如威廉·迪尔泰在19世纪末所说的那样,能够读懂黑格尔的一代人都已经死了。
Comments